奋力绘就“锦绣天府·安逸四川”的生动画卷——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增强文化自信、服务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文化和旅游发展高度重视、寄予厚望,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充分绽放独特的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谱写美丽中国的四川篇章。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专题研究并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决定》,把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摆在治蜀兴川更加突出的位置,鲜明提出打造“锦绣天府·安逸四川”文旅品牌,推进文旅产业全域全业态发展,提升文旅服务品质和消费体验,深化文旅融合重点改革,对于加速推动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四川素有“文宗自古出巴蜀”“天下山水之观在蜀”的美誉,文旅资源“双普查”数量质量类型居全国首位。川蜀文脉绵延不绝、自然景观雄奇壮丽、红色基因历久弥新、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共同奏响“诗与远方”在巴山蜀水的生动乐章。近年来,四川以共建巴蜀文旅走廊为引领,坚定不移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每年召开文旅发展大会,系统开展天府旅游名县、名牌建设,文旅产业规模和质量稳居西部第一、全国前列,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四川文旅产业实现量质齐升的关键时期,必须坚持“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科技赋能、保护优先”的原则要求,把“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作为主线贯穿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各方面全过程,推动文旅产业加快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文化和旅游融合,不是文化资源的简单复制和搬运,而是文化资源要素、旅游资源要素与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互嵌,既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也有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镜像,更有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呈现。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必须牢牢把握文旅融合的内在规律,找准文化和旅游的契合点、连接处,致力于品牌、业态、服务和体制机制融合,突出高能级主体培育和高品质产品供给,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加快推动文旅产业协同发展、集群发展,以资源要素深度融合更好地重塑产业形态,使传统产业结构因文化因子介入而焕发新机,实现文旅产业从资源驱动向价值创造转型。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科技赋能文旅产业是大势所趋,要充分认识科技的引领作用,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切实提高数字化场景化智慧化水平,推动“诗”与“远方”更好联结,促进传统与现代和美共生。
文旅产业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主体,涉及体育、科技、商业、农业等多行业,产业链条长、关联行业多,日益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趋势。九寨沟景区智慧管理“五一”期间得到网友集体点赞,反映出人民群众对文旅服务效能的高度期待。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将人民的利益和需求放在首位,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个性化、分众化、精准化、智能化服务上持续用力。要聚焦精准精细、可感可及,构建以游客为中心的服务体系,以需求调整供给、以供给激发需求,优化文旅服务,提升消费体验,释放消费潜力,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持续增强四川文旅美誉度。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有效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和政策难题,既是“必答题”,也是“大文章”,为文旅融合“融得进”“融得好”提供坚实保障。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大统筹协调和工作落实力度,扎实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重点工作,统筹政府与市场、供给与需求、保护与开发、国内与国际、发展与安全,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以务实作风推动省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巴山蜀水钟灵毓秀,天府人文气韵生动。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擘画的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蓝图,是历史的召唤,也是时代的命题。要深刻领会省委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总体考量、目标要求和重点任务,准确把握发展大势,顺应人民期待,因地制宜、守正创新、积极探索,以融合之力持续推进全省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巴蜀文化影响力、四川旅游吸引力、文旅产业竞争力,以实际行动绘就“锦绣天府·安逸四川”的生动画卷,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执笔:四川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 柯晓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