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筑牢理论根基 提升看家本领——校(院)青年教师基本文献研读工程联合读书会发言摘编

近日,校(院)举办青年教师基本文献研读工程第四期联合读书会。本次联合读书会以“学习讨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为主题,旨在深入研讨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文献,交流学习体会,进一步夯实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功底,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能力。会上,6位青年教师代表就小组交流讨论的研读情况依次发言,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作了重点汇报。本报摘录部分发言,以飨读者并启迪思想。


深悟经典方法论 赋能时代新实践

本小组各位老师在研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两篇经典文献后,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和兴趣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在讨论中围绕以下要点发言:

1.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意义:两篇文献所揭示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例如,强调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在极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着力解决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相适应的矛盾。

2.基本原理的中国化实践: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历来重视这两篇文献中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创造性运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3.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启示: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文献中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系统性论述,对于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构建面向共同富裕的新质生产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4.社会保障专业的启示:两篇文献为社会保障专业学习提供了深刻启示。例如,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其可投入社会保障的资金规模,而社会财富的分配状况则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与可持续性;同时,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

5.结合省情的应用价值:将两篇文献中的基本原理与四川省情相结合,有助于在研究我省具体经济领域时,更清晰地把握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联系,为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提供支持和依据。

6.对党校工作的指导意义:两篇文献中关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论,对党校青年教师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科研层面,要求我们善于从现象中提炼最本质、最抽象的核心范畴,并以其为逻辑起点,构建具有解释力和预测力的理论框架。在教学层面,则指导我们设计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提升教学的理论深度和说服力。

(马克思主义学院 任思奇)


围绕《导言》《序言》当代价值与学术价值的思考

围绕《〈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的当代价值和学术价值,第三小组成员在讨论中形成以下观点。

一、党校教师视角:《导言》《序言》的当代价值

1.立场:坚持批判。《导言》和《序言》为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意识形态提供了锐利的理论武器。批判是“破”中求“立”的辩证过程,其目的并非全盘否定,而在于瓦解旧制度的逻辑,为共产主义奠定理论基础。小组讨论后较为认同吴晓明教授对“批判”的界定,即“澄清前提、划定界限”。

2.根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导言》首次系统阐释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论,提供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科学方法。在当今复杂形势下,这一方法论根基使我们能够透视国家与资本的关系,牢牢把握“物质生产”的基础地位和“生产关系”的核心作用。

3.规律:生产逻辑优先性规律。强调生产在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社会性,批判将分配、交换、消费与生产割裂开来的观点。这一思想有力批判了当下的消费主义幻象,指出消费从根本上是由生产决定的。经济危机的直接表现可能是供求矛盾,但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内在矛盾。过度消费现象实质上是资本扩张内在需求的产物。

二、青年学者视角:《导言》《序言》的学术价值

学界运用《导言》《序言》及相关手稿中蕴含的方法论,深入研究时代课题和中国问题,如共同富裕、数字经济等。有研究标题将《导言》喻为“理解《资本论》的钥匙”或“思想驿站”,这准确揭示了:《导言》奠定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原则,而《资本论》则是这些原则的具体运用,实现了在思维中“精神地再现”英国发达资本主义生产这一“具体整体”的过程。

重读《导言》《序言》,为青年学者研究当代新问题提供了深刻的方法论启示和根本性启发。 (经济学教研部 谢文婷)


跨学科探讨中重温经典

围绕两篇经典文献,第二小组重点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将其放在一起精读的意义。在深入学习顾海良老师的精学导读后,我们认识到这两篇文献清晰地勾勒出马克思两大“伟大发现”之间的逻辑关联。

鉴于不同学科的关注重点和理解视角存在差异,我们小组的交流呈现出“聚”与“散”的特点,这也彰显了跨学科交流的独特价值。例如,在解读《序言》时,马克思关于“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一唯物史观的经典论断,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基础。小组成员分别从人口代际更替、法律发展史等专业视角出发,探讨了新就业群体、人工智能等时代热点议题。在解读《导言》时,我们围绕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辩证关系展开讨论,认识到经济活动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环节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这启示我们在理解经济政策时必须注重其整体性。

通过交流,我们达成了以下共识:第一,学科交叉是深入理解经典的必由之路,不同学科视角的碰撞能带来更深刻的认识;第二,批判的本质在于“澄清前提”而非“全盘否定”,这有助于我们更科学地对待经典理论和不同观点;第三,“改变世界”需植根于“解释世界”的深厚基础,唯有悟透经典理论,方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马克思主义学院 范明洋)


探索绿色生产力的一把钥匙: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引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对唯物史观作了经典表述,构建起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总框架。唯物史观为理解绿色生产力的特征及发展规律提供了根本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具有深层理论指导意义。

第一,唯物史观揭示了绿色生产力的社会历史性。绿色生产力打破了“生产力仅追求经济效率”的传统认知,将生态保护、资源循环利用纳入生产力范畴,赋予生产力“绿色化”的时代内涵;第二,唯物史观强调了生产关系对绿色生产力的反作用。在绿色生产力领域,传统以资本为中心的生产关系常导致生态破坏,而优化生产关系可释放绿色生产力活力;第三,唯物史观界定了绿色生产力的价值取向。绿色生产力摒弃“资本增值优先”的逻辑,将“满足人民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作为根本导向,体现了生产力的人民性;第四,唯物史观构建了绿色生产力的协同逻辑。这一协同逻辑要求通过制度、文化、法律等上层建筑要素的适应性调整,为绿色生产力释放空间、提供保障。第五,唯物史观提供了绿色生产力的实践路径。绿色生产力的发展不是消极适应自然,而是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变革等积极调整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区域经济教研部 薛蕾)


深悟经典要义 破题改革深水区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著作的开端,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导言》和《序言》不仅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对于我们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有重大理论价值。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观点,启示我们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必须加快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强化对各类主体的创新激励,完善各类生产要素的创新保护。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相互促进的观点,启示我们要加强社会再生产四大环节的紧密衔接、良性循环。我国拥有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最强大的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与此同时,我国还是超过14亿的人口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构成一个潜力无限的超大规模市场。生产端和消费端都有坚实的基础,但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循环不畅通,流通环节存在大量堵点卡点、市场规则不统一、交易成本过高、要素流通面临障碍、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等。因此,我们提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目的是加快消除内循环中的各类阻碍因素,畅通国内大循环、实现内外循环互动联通、互促互利。 (区域经济教研部 贾卓强)


悟双重维度 践批判精神

本期读书会,第六小组的交流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了新的认识。老师们表示,该作篇幅虽短,却系统地阐述了社会基本结构、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和社会发展方向,为青年学者认识社会历史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围绕“生产一般”等概念或理论展开深入探讨。小组认为:马克思向世人证明任何经济范畴都包含双重维度,即劳动过程的物质内容与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形式。这种辩证分析框架既防止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然化,又避免陷入经验主义的表象描述。在经济学日益数学形式化的今天,重审马克思的历史认识论,对于打破新自由主义的理论霸权具有根本性意义。

最后,借助相关理论指导专业研究。有的老师发现,书中关于土地、生产方式以及社会结构的理论,对研究当代中国的“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有的老师表示,文献对于探究新常态下国民经济的稳健运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均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还有些老师就如何借助“再生产四个环节”原理来研究直播带货、网购、劳动时长等问题发表了个人的见解。

大家一致认为,阅读经典既要把握其核心原理,还要学习马克思的科学精神和批判方法。不满足于用理论解释世界,更要致力于用实际行动改变世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书著中蕴含的智慧将继续指引我们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道路自信,推动理论创新,不断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篇章。 (哲学教研部 王睿)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