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天路铸精神丰碑 薪火相传启复兴征程
“二呀二郎山,高呀高万丈……”歌曲《歌唱二郎山》让世人皆知西南天路的雄伟,却鲜有人知歌词背后那段艰苦壮烈的筑路历史。2025年6月1日,阳光穿透晨雾,照亮了雅安川藏公路起点斑驳的石碑。75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的铁锹在这里掘下第一抔土,开启了世界筑路史上最悲壮的征程——川藏公路建设。这条全长2255公里的“天路”,将雪域高原与祖国腹地紧紧相连,也将各族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川藏公路(原称康藏公路)始建于雅安金鸡关,沿途翻越了二郎山、雀儿山等14座大雪山;跨越金沙江、怒江等十多条湍急的河流;横穿龙门山等8条大断裂带;更有数不清的沼泽区、冻土区、地震泥石流、冰川和原始森林。地质条件复杂、气候多变,修筑难度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
1950年4月,高原冰雪尚未融化,川藏公路的工地已然热火朝天。在毛主席“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号召下,筑路将士们克服恶劣气候、物资匮乏、筑路技术落后等种种不利因素,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川蜀大地和当时被称为人类生命禁区的世界屋脊,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一锤一凿向雪域高原拓进。
高原缺氧,但不缺崇高的精神。在川藏公路的修筑过程中,官兵们把绳子拴在腰间,用简易的铁锤、十字镐在悬崖上一米一米艰难开凿,以巨大代价,在落差数千米的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天路”。据相关统计,为修筑川藏公路,3000多名解放军战士和民工献出了宝贵生命,平均每公里就至少有一名军人牺牲。真可谓“一寸公路一寸血,漫漫天路三千魂。”
年仅25岁的张福林是一名筑路官兵,当时,他负责修筑的路段是雀儿山公路。这座山峰主峰6168米,号称是山鹰也飞不过的地方。张福林和战士们扎营驻地海拔超过5000米,因为长期在缺氧环境中工作,张福林患上了严重的贫血病,但他仍坚守在筑路一线,不分昼夜刻苦钻研爆破技能,提出改进装药的“放大炮法”,创造了当时全国爆破的最高纪录,不仅节约了大量原材料,还使整个工程进度提高3倍多,张福林成了远近闻名的“大炮手”。1951年12月,雀儿山公路就要修通了,张福林和战士们铆足了劲头加油干。12月10日中午,就在大家收工准备开饭时,张福林发现山上几个大炮眼装药太松,他赶忙去修正炮位。然而就在此时,山崖上方一块巨石突然坠落,砸中了他的右腿和腰部。当战友们闻声赶来,搬开巨石时,张福林已是奄奄一息。卫生员要给他注射强心剂,他却强撑着摆手推开,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告诉卫生员:“不要了,替国家节省一支吧!”影子扑向大地,鲜血染红了雪山。张福林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5岁。
古今交汇,沧海桑田;天路纵横,亘久绵长。如今,川藏线老路的断崖上,当年的凿痕依旧醒目。每到雨季,山涧的轰鸣声仿佛与当年筑路的号子遥相呼应。75年来,从筑路到护路,一代代交通建设者和养路工,坚定理想信念,挑战极限,以路为家,甘于奉献,用心用情浇灌“两路”精神之花,从艰难孕育到深深扎根再到傲然绽放,接力书写川藏线上的人间奇迹。
桥梁飞架、隧道贯通,天堑变通途!通的是路,连起的却是人们的希望、文化的交流、经济的腾飞!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指出:“新形势下,要继续弘扬‘两路’精神,养好两路,保障畅通,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终成为民族团结之路、西藏文明进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雅安作为川西咽喉、民族走廊,始终传承“两路”精神,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紧紧围绕省委赋予的发展定位,以“路相通”带动“民相亲”,促成“产业兴”“民生旺”。依托国道318线等“横向经济发展轴”,推动资源要素在内地与涉藏地区之间有序流动,实现供需对接,加快推动川藏经济协作试验区建设,加快实现产业能级之变、开放格局之变、战略位势之变,切实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如今,在“两路”精神的激励下,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攻坚克难,还在创造着一项项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从二郎山的茂密山林到布达拉宫的雪域宫墙,从斑驳的钢架桥到现代化的高速公路服务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坚定信念,依然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生生不息!
(作者单位:雅安市雨城区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