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讲好“蜀道故事”
2023年7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剑阁县翠云廊时强调:“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 作为蜀道核心节点的剑阁,需在干部教育培训中深耕 “蜀道故事”,推动党员干部熟知蜀道文化、传承蜀道精神。
一、“一条古蜀道,半部华夏史”:蜀道的历史经纬
蜀道是中国历史上从关中翻越秦岭、巴山到达四川盆地的“交通大动脉”,在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国家安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贯通南北的文化纽带。为了加强和外界交流,先民开辟山路密道,蜀道就是在此基础上逐步成型。这条通道成为南北经济文化交融的桥梁:蜀地的丝绸、漆器、邛杖远销中亚等地,而北方的马匹、教育、水利、手工业等也传到蜀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
(二)多元富足的资源长廊。蜀道经过不同地形区,沿线分布着石窟、碑刻、民俗、宗教、文学等文化资源。为了确保蜀道的畅通和便捷,蜀道上设置有关隘、驿铺、城堡、行道树等设施,古城、古镇、古关等遗址遗迹串联成线,共同构成蜀道文化的物质载体。
(三)剑阁:蜀道的核心枢纽。金牛道是蜀道体系中最古老的线路,剑阁就位于其核心节点和关键区域。剑门关作为入蜀门户,自古有“蜀北屏障,两川咽喉”之称。这里有“天下雄关”的剑门关、“三百长程十万树”的翠云廊,使剑阁成为蜀道上文化资源富集地。
二、“蜀道故事”的时代价值:干部教育的精神富矿
千年蜀道流传的历史叙事,在政绩观塑造、廉洁文化培育、制度建设等方面具有当代启示意义。
(一)树立正确政绩观的生动教材。翠云廊历经7次大规模植护,根本在于历代为政者接续发力、久久为功,正确处理好潜绩和显绩之间的关系,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意识,把古柏植护和驿道整修作为任期内最重要的任务,作为“官员离任交接”的重要内容,确保一代接着一代干,不改弦、不更张。
(二)廉洁文化教育的现货样本。蜀道沿线流存着许多清官佳话。南宋隆庆府人黄裳仗义谏言取消“和籴”(官府向百姓强制征购粮食),清代翰林李榕以“廉之一字是我辈铁板注脚” 自警。这些事迹为党员干部提供了廉洁自律的行动参照。
(三)制度建设的历史镜鉴。蜀道保护蕴含严密的制度智慧:唐代宗时期颁布敕令,“诸道官路,不得令有耕种及斫伐树木,其有官处勾当填补”;明剑州知州李璧在任期间颁布“官民相禁剪伐”的禁令,民间也自发形成了“树乡约”的规定。从近代到当代,四川及剑阁县政府逐步完善古柏保护法治体系,让古柏保护有法可依、执法必严。
三、从“文化资源”到“价值资源”的转化路径
剑阁县作为文化富集地,蜀道文化、三国文化、古柏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厚重,需积极探索资源的转化机制,赋能干部教育培训。
(一)深化文化研究与阐释。近年来,剑阁县委党校立足地域优势资源,将蜀道文化作为教研咨的主攻方向,通过与多部门协作推进“三个转化”,在学术研究与理论阐释领域形成特色成果。
(二)构建区域文化交流网络。以“建设大蜀道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核心区”为定位,剑阁与沿线市县联动举办文化旅游节、学术研讨会,并在翠云廊开展实地教学——学员徒步古蜀道、聆听微党课,实现文化认知的沉浸式提升。
(三)创新探索文化价值转变模式。相关部门和沿线乡镇加强协作,完善基础设施,开设蜀道文化旅游体验专线,设立研学、绘画、书法等活动基地,开发文创产品,打造有特色的民宿和农家乐,吸引更多的自媒体爱好者宣传推介,举办山地体育赛事,编排和蜀道有关的电影、短剧,实现蜀道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者单位:剑阁县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