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推进政协协商与基层治理有效衔接的实践探索——以“有事来协商”平台为例

曾秀琼

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建好用好‘有事来协商’平台,探索政协协商同基层治理相结合的新形式”。 “有事来协商”是我省政协系统创新搭建的一个基层政协协商平台,已在成都市双流区等16个县级政协试点并在全省政协推广,旨在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动、政协搭台、各方参与的基层政协协商格局,促进政协协商与基层治理有效衔接,彰显人民政协作为国家治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和专门协商机构的独特优势和效能。

一、现实依据和目标指向:更好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在推进我省城乡基层治理中的作用

(一)基于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推动市县政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市县政协协商工作薄弱问题主要体现在聚焦协商主责主业不够,协商缺少必要的主体和基本依托,协商活动开展不多,形式比较单一,存在重建言资政、轻思想引领现象,制度和组织体系不够健全。搭建“有事来协商”平台,以制度机制规范市县政协协商活动,能够把市县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职能、性质、定位和作用更加鲜明地凸显出来,破解政协协商越往基层越弱化的现实难题。

(二)基于推进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相结合的需要。市县处在治理第一线、防范化解矛盾风险第一线,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基层,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大量决策和工作主要发生在基层。市县政协协商工作具有开门就是基层、出门就是群众的特点,搭建“有事来协商”平台,就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协商,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衔接融合,可以拓展基层群众有序政治参与渠道,更好化解矛盾、增进团结,促进党政科学民主决策,把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助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三)基于锚定使命任务、更好服务治蜀兴川大局的需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更需要发挥全省政协各级组织的独特优势。搭建“有事来协商”综合型、专题性、开放式、常态化协商平台,实现政协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可以更好发挥政协作为“重要阵地、重要平台、重要渠道”作用,把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实下去,把全面建设现代化的智慧力量凝聚起来。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构建体系、规范流程、强化保障,以小平台撬动大协商

(一)构建“2+4+X”协商体系。省政协明确,试点政协每年至少召开2次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举办4次有主席会议成员、党委、政府领导参加的协商活动,以基层委员小组、界别小组等为抓手开展X次小微协商。各地按照“事”有聚焦、“来”有场所、“协”有主体、“商”有结果的思路,打造了面对面、网络在线、委员联络等“小微协商”平台。绵竹市政协“院坝协商”、邻水县政协“社区对话会”等是面对面协商的范式。泸县等政协强化“互联网+政协”,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构建了群众便捷参与的网络协商模式。不少市县政协在乡镇(街道)设政协工作委员会、在村(社区)设政协工作联络站,密切政协委员同基层群众的经常联络。

(二)优化五步协商流程。一是明确协商议题,通过党政交题、委员荐题、各方征题、政协选题等确定协商主题,形成年度协商计划、实施方案和工作台账。二是选择协商主体,通过自主报名、人才库抽选、发函等方式,邀请党政领导,遴选政协委员、群众代表、专家乡贤等参与协商。三是开展调查研究,牵头单位组织政协委员、群众代表和党政有关部门等围绕协商议题深入调研。四是组织协商建言,坚持就近、就地、就事、就便原则匹配场所开展协商活动。五是强化成果运用,梳理归纳协商意见建议形成协商报告、协商纪要、建议案或提案等报送党委政府参考。

(三)强化三项保障。各试点政协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明确专人负责乡镇(街道)政协工委(联络组)日常工作,加强组织保障。在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中遴选行业专家组建协商人才库,定期开展协商能力培训,加强人才保障。省政协制发指导意见,各地出台相关制度和方案,遂宁市率先以市委名义印发政协协商民主工作规程和基层协商民主议事工作运行规则,各试点政协制定了“有事来协商”平台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加强制度保障。

(四)小协商发挥了大作用。各地政协坚持“党委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政协履职就跟进到哪里”,紧盯基层治理焦点、紧扣党政决策部署,既深入调查研究增强建言资政的前瞻性、精准性,又积极宣传政策、解疑释惑、反映群众心声,提升凝聚共识的针对性、有效性,把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厚植了实施党政决策部署的民意基础。双流区政协就全区公交线网优化开展多层次协商,促进了市民群众和公交部门的双向沟通。南充市顺庆区政协围绕“问题楼盘”多元治理,组织精通金融法律建筑的委员小分队深入调研协商,促进了社区和谐。坚持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组织政协委员与相关部门、群众代表就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协商讨论,解决了一批群众身边的烦心事。合江县政协就尧坝古街社区电路老化、绵竹市天池村就新建综合农贸市场等开展院坝协商,促成了问题解决。各地政协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推进协商进学校、进院落、进单位、进社区,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协商质量,擦亮了专门协商机构牌子。

三、启示与思考: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党委领导与政协主动的关系。“有事来协商”要始终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充分发挥政协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重要作用,坚持协商议题经党委审定、协商方案报党委批准,政协要聚焦协商主业主动做好组织协商、主持协商、服务协商的工作。

(二)规范协商与灵活协商的关系。开展政协协商是一项严肃的政治活动,必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但基层政协协商与群众联系紧密、参与主体多元,协商议事组织方式、实现途径等必须适应基层需要更加灵活多样。

(三)建言资政与凝聚共识的关系。要自觉把凝聚共识融入调研视察、座谈讨论和协商议政中,在建言成果、思想收获上一体设计、一体落实。一方面紧扣党委中心工作建言资政,另一方面在协商活动中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协助党委政府多做宣传政策、释疑增信、凝心聚力的工作。

(作者系第75期市厅级领导干部进修班学员,现任四川省政协研究室副主任)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