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械轰鸣中,在尘土飞扬中,服务大家多年的东校区食堂主体结构开始拆除,校园改造提升正式迈入新的阶段。
有发朋友圈表达不舍的,有赶到现场拍照留念的,有后悔之前没有见到它最后一面的……党校里的老旧楼房,即将完成自身肩负的光荣使命,一一同大家告别。随着拆除工程的实施,我们的思绪回到从前,又飞向未来,即感叹时光流逝,又惊叹未来可期,期待院子在旧与新、拆与建、破与立中焕发蓬勃生机。
拆掉“老楼”,奋斗记忆弥足珍贵
时间丈量着奋斗的尺度,也给予了筑梦的空间。光华村街43号、56号那一座座老建筑,那一栋栋老旧宅,在几代党校人心目中留下了无可替代的特殊印记。过往再熟悉不过的文化活动中心、办公楼、图书馆、食堂等建筑物,在日常忙忙碌碌中无暇抬头看上一眼的党校人,却在近段时间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打围拆除的情景,此时并不美观、并不完整,但却值得纪念。这些建筑与这座院子一起共同经历了数十载的岁月;这些房子记录下的是党校人的青春芳华,凝结下了几十年的生活过往和拼搏经历。忆往昔峥嵘岁月,那时的“我”意气风发,那时的“他(她)”精神抖擞,那时的我们大步前行在党校事业发展的春天里……我们见证了党校的变化,建筑象征了党校的变化。拆除老楼,拆走的是它的外在结构,留下的是砥砺奋进的记忆,这份记忆更显弥足珍贵。
拆掉“老房”,敲锣打鼓喜迁新居
校(院)支持家属区住户喜迁新居工作推进会的召开,为旧房腾退、喜迁新居及校园改造提升工作发出了集结令。这是广大教职工的住房梦圆的大事,这更是关系四川干部教育培训百年大计的大事,不去追求“绝对公平”、不去执念“人人满意”、不去计较“过往得失”,要敲锣打鼓、喜庆热闹地把喜事办好。从“无房到有房,没房到分房,平房到楼房”,再到“旧房变新房,小房变大房,楼梯变电梯”,如果说从前的老旧住宅是人生的新起点,那如今的高楼新居则可算是人生的新篇章。当前,“搬迁大军”络绎不绝,蜀和苑、蜀欣苑人气日渐高涨,大包小包提、大车小车拉,仿佛之前第一次入住“老房”的情境又再度重现。那丰富的情感过往,早已吹散生活的迷茫,慰藉了心灵的世界,照亮着梦想的微光。几代党校人都有各自人生际遇,每位教职工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但并不妨碍品格与追求的一脉相承,大家始终发扬主人翁精神,用积极的心态、用欢喜的情绪,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努力让喜事变得“喜上加喜”。
拆掉“短板”,以新迎新憧憬未来
“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推进校园改造提升以来,校(院)按照“百年大计”理念,持续细化完善校园功能布局,为推进校园高品质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布局科学、功能齐备、设施先进、环境优美的高品质校园,拟于2024年完成改造并投入使用,建成后东西校区同时培训规模最高可达1000人……一幕幕想象、一幅幅动人画卷跃然眼前。届时,我们必将实现历史性跨越,解决近年来持续影响办学治校水平提升的这块硬件“短板”,也将正式打通“四个愿景”的每一环。最美的风景永远在前,追梦的脚步永远向前。憧憬未来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把握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坚定用党的创新理论凝神铸魂,“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心铸魂计划”,为党校未来五年的奋进方向作了指引。当前,校(院)除承担大量常规工作以外,在全国范围内比较,也呈现出许多新的历史特点。建设新校园、联合共建四川长征干部学院、开展县级党校分类建设、实施创新工程、开展异地办学等……从70年历史来看,校(院)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身兼数职”,但接续奋斗、砥砺前行,一直是党校人的光荣传统,新的奋斗史诗也将继续由新时代的党校人完成书写。
回看过去,注定不平凡。聚焦当下,各种困难挑战也绝不会少。展望未来,党校的“好时候”、发展的“黄金期”依然与我们同在。我们将始终凝聚在一起,亲历变化、创造变化、分享变化;我们将从回忆中汲取能量,在搬迁中积攒温暖,在憧憬中展现担当,把“四个愿景”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每个人手中,形成“最大公约数” 画出“最大同心圆”,实现梦想,最终赢得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