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红色文旅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创造的精神财富。江油是巴蜀革命先驱王右木的家乡,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重要革命根据地,也是三线建设重点区域。本文通过深入分析江油红色文旅资源开发现状、发展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对江油红色资源开发和利用对策,即通过创新红色文化宣传方式,打造红色文旅特色品牌,开展红色文化研学旅游,设计红色文化旅游产品以及特色旅游路线,让江油红色文旅资源能合理规划、科学开发,以期待更好地发挥江油红色文旅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一、江油红色文旅资源和开发利用现状综述
(一)江油红色文旅资源概况
江油是革命老区,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重要革命根据地,境内有众多革命遗址和文物,具有丰富的挖掘潜力。目前,江油红色文旅相关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红色故事及遗址遗迹。(1)在长征初期,红四方面军为策应中央红军的北上而西进,途经江油县。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在总指挥徐向前率领下,在江油境域内与邓锡侯所部川军开展了一场“围城打援”之战,歼敌4个团、俘敌3000余人,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给敌人以沉重打击,进而控制了江油大部分地区。红军在江油期间,组织、领导广大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先后建立济时、江油、彰明3个县苏维埃和中坝市苏维埃,共辖11个区苏维埃、37个乡苏维埃、277个村苏维埃,使江油成为川陕苏区的一部分。同时,江油人民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了红军极大的支持。据不完全统计,江油子弟参加红军并随军长征的约有9000人,江油人民支持红军的粮食有1116.5万斤。(2)青林口场外溪流上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红军桥”,为江油市重要的革命文物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桥旧名“合益桥”,为清代所建。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青林口,在此建立革命政权和开展革命活动,驻扎一个多月后便奉命转移。其中有一个姓刘的女红军战士因重伤不能随队转移,被安置躲避于场镇上杨姓银匠家中,不幸被还乡团查出。刘姓女红军在敌人严刑拷打中宁死不屈,英勇就义于合益桥头。解放后,党和政府顺应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将合益桥更名为红军桥。(3)在青林口古镇黄家大院墙壁上,有一幅1935年4月红三十军战士所书的墨写标语。标语长25米,高2米,内容为“红军是中国民族和劳苦民众的救星!”。红军长征撤离后,国民党将标语第一个“红”字改为“国”字,故而标语得以幸存。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又将标语第一个“国”字改为原来的“红”字。据考证,该标语是国内现存的最大一幅红军墨写标语。(4)在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中,江油共有15处不可移动红色文物,其中包括1处红军枪支窖藏址,出土了1349支红军枪支,这是红色文物资源一项重要发现。
2.红色故居。王右木是四川省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者,四川江油武都镇人。1952年9月18 日,毛泽东主席亲笔为王右木烈士家属签发“光荣纪念证”证书。其故居位于江油市武都镇解放西街,占地面积1120平方米,为清代建筑。1985年、2007年先后被公布为江油市、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3.红色纪念建筑类。(1)王右木纪念馆。建于1987年11月,1991年6月开馆。位于江油市武都镇,与窦圌山隔江相望,占地5500多平方米。系仿古建筑,馆内有纪念堂、陈列馆、重檐六角亭、水竹居和桂花园等,是一个集革命传统教育和供游人游览观光、放松心境于一体的园中馆,现将王右木纪念馆和王右木故居统称为王右木纪念园。(2)红军胜利纪念碑。1935年,红四方面军为了纪念“围城打援”和驻进中坝的胜利,将位于中坝城中心的德政碑改建成红军胜利纪念碑。它是全国保留下来最宏伟的由红军建造的纪念碑。1980年7月,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西山烈士陵园。西山烈士陵园始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位于江油市西山公园,占地约3.5亩,是江油市最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4)革命烈士英名碑。烈士英名碑于2011年6月底于西山烈士陵园内修建落成,碑高约10米,正面书写了“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碑座上镌刻着4766位英烈的姓名,他们是建党以来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在江油为党为人民献身的、所能统计到的全部革命先驱。(5)红军文物陈列馆。坐落于西山公园内,占地面积600平方米,主要突出“红军在江油”的主题,展出文物98件,图片(表)110张,场景模型2组,雕塑1组,通过详实的图片和多媒体技术还原红军浴血战斗的悲壮场景。
4.其他红色文物类。与红色历史有关的文物有:国家一级文物《红军歌谣集》1件,国家二级文物12件,国家三级文物678件;有红军留下的大量条据、信函、捷报、布币、铜币、银币及红军标语石刻碑60余座;红四方面军将领回忆录、中央领导题词、图片及书画等。
5.三线建设遗址。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江油被列为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境内先后建立起中国涡轮研究院624所、川西北石油矿区、长城特殊钢公司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和科研单位,奠定了江油坚实的工业基础和强大的国防军工科研优势,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工业城市。目前,中国涡轮研究院624所大部分已搬迁至绵阳,在江油留下了大量的工业遗址。
(二)江油红色文旅资源利用现状
近年来,随着红色旅游的热潮不断高涨,红色文化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王右木纪念园作为全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四川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等高校精诚合作,结成共建单位,被选定为大学生“红色教育实践基地”。近3年来,纪念园接待干部群众近20万人次,接待各级各类基层党组织268批次,全省党校系统开展党性教育和理论教育193班次;园内开展专题教育活动467场次,其中中小学校、高等院校开展红色教育实践活动286场次。红军文物陈列馆作为江油市独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绵阳市党史教育基地、绵阳市革命传统文化普及基地,年接待参观者10万人次,其中未成年人4万多人次。青林口古镇作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年接待游客1万余人次。今年4月王右木纪念园和红军文物陈列馆又同时被四川省教育厅和文旅厅认定为“四川省首批中小学红色教育研学实践基地”。
(三)江油红色文旅资源开发利用的现存问题
1.开发利用层次较低。江油作为工业型城市,更注重挖掘经济价值,大多数红色文化革命遗址位于山区,位置偏远,由于当地经济欠发达,保护资金投入较少,导致保存不完善,遗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没有很好的展现出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没得到充分发挥,红色旅游资源精髓未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未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赢”局面。
2.缺乏精品,吸引力不强。江油红色文旅资源开发主要是集中于旅游资源开发,由于缺乏整体的、科学的规划,现有红色景区也多以物品陈列、文字展示为主,内容单一,缺乏风格,整体品质不高,亮点不突出,对游客缺乏较强的吸引力。如王右木是四川马克思主义运动先驱,四川党团组织创始人,更是四川党的第一人和党组织第一个书记,但通过调研了解到,虽然近几年来王右木纪念园参观人数有一定上升,接待绵阳市境内党员干部群众11.9万余人,成都及周边地区党员干部群众7万余人,但相比于四川全省475.9万名党员人数来说,占比不足一成,王右木纪念园在省内及全国范围内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都有待进一步提升。
3.缺少专业人才,红色资源缺乏专业保护和挖掘。江油红色景区普遍存在人才队伍结构不完善、专业技术人才欠缺等问题。目前现有人员中大部分倾向于工勤和后勤服务,缺乏研究型和宣传推介型人才。王右木纪念园、红军文物陈列馆讲解员讲解水平参差不齐;青林口古镇内无专业讲解员,仅2名当地老人讲红军故事,讲解内容、收费无统一标准。在文物保护方面,江油市文物保护中心没有专业文物保护人才,工作人员中只有3名为历史学专业(2名本科、1名研究生),其余工勤和专业技术人员各占一半,队伍结构不合理;青林口古建筑群文物保护所也没有从事古建筑保护和红色资源研究的专业人才。因此,加大人才教育培训,引进专业人才和培育本土人才都至关重要。
二、江油红色文旅资源开发与利用对策
(一)打造特色品牌,大力推动江油红色文旅高质量发展
王右木是四川红色文化代表,江油红色文旅品牌打造应以王右木纪念园为主,主要从以下七个方面下功夫:1.争取将王右木红色资源纳入全省旅游规划,编制新的红色旅游路线图,广泛吸纳省内外游客群众到此学习观摩,以民众口碑传播王右木革命精神。2.抓住党校系统这个主渠道,争取省市各级政策性支持,将王右木纪念园纳入省内各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计划,鼓励各级各类党团组织、党校学员积极到王右木纪念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到基地现场教学,充分发挥红色资源教育功能,进一步提高纪念园社会效益。3.加强王右木烈士生平事迹及精神品质宣传策划,编印宣传手册,重新拍摄专题片或电视剧,编演舞台话剧,充分运用各种网络媒体广泛宣传王右木烈士及其教育基地,不断提升王右木红色资源在省内外的影响力。4.在王右木纪念园现有基础上改造提升园内的设施设备,多融入现代科技手段,丰富纪念园内展示内容,采用声、光、电等多种形式吸引游客全方面了解王右木的生平革命事迹。5.整合高校、党校、科研、社科院所等专业力量,开展经常性的学术理论研究和纪念缅怀活动,同时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创立王右木学术研究基金会,定期组织学术年会或专题研讨会,创建王右木干部学院,创办学院学报,及时整编刊发最新学术成果,努力扩大王右木研究影响。6.加快开发丰富的王右木红色教育课程和培训教材,将这些成果纳入当地中小学及大学德育教育和干部培训教学体系,形成常态化宣教模式。7.在王右木纪念园内,改造消防、旅游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接待力;在纪念园周边,规划建设具有本地红色文化特色的餐饮、娱乐、住宿、购物一条街,为参观者打造舒适便利的游览体验;在武都镇建设“围城打援”城墙实景景观,打造红色旅游小镇,通过群众口碑扩大知名度,提升影响力。
(二)抓住红色文旅资源的特色及其核心价值,量身打造,合理开发
1.以青林口红色文化旅游为基础和核心,整合生态资源、民俗风情和自然风光等资源,大力推进“红+绿+古”的特色旅游,古镇内可增加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如青林口高抬戏、踩高跷、逛庙会等,表演团体定期进行表演,供游客欣赏。2.以青林口红色文化为主导,开展丰富有趣的红色旅游活动,研制以豆腐宴为主的红军餐。在古镇内开展看红色电影、唱红军歌谣、重走红军路、吃红军餐等系列红色体验活动,体会古镇文化,领悟红军精神。让红色文化成为普通群众“爱看、爱听、能讨论”的日常话题,使青林口红色旅游在同行业竞争中保持自身的优势。3.依托青林口古建筑群现有的红军桥、红军石刻墨写标语、弹药库和即将实施的红三十军军部展陈项目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将原青林口小学校建设为红军学校和红军长征在青林口革命历史陈列馆,完善古镇红色文化展陈、教育场馆,让游客通过参加红色旅游感受革命历史文化,领略革命历史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将青林口古镇建设成绵阳地区的优秀红色文化教育中心。
(三)扩大江油红色文旅地区影响力,推动江油红色文化“走出去”
红军长征在四川线路长、路途远,在各地所处状况也不同,应注重地区差异,转换传播方式,探寻新的传播途径,可以开展旅游博览会、展销会以及红色旅游文化高峰论坛。1.要充分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江油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把红色文化传播渗透到日常报道之中。2.要建立红色文旅传播网站,形成红色文旅的网络传播品牌,从而提高全社会对江油红色文旅资源的知晓度。比如地方政府和旅游景区可以借助各种旅游宣传APP,在APP上设置红色专栏,将景区的红色资源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还可以将名人或普通游客的旅游感受以采访的形式播放出来,打造“互联网+红色文化”,推动红色旅游产业链的发展。
(四)传承江油红色精神,开展红色旅游研学活动
针对小学、初高中教育阶段实施。小学阶段,以观光体验为主,增加游戏性、艺术性的内容,满足好玩、喜动的天性。初高中阶段,根据该阶段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开展知识竞赛、问答、研究性内容。1.小学生为主要群体,在西山烈士陵园、红军胜利纪念碑以红色精神感染为主,开展缅怀先烈献鲜花、祭拜英雄烈士等红色活动;在青林口古镇以红色文化感受和体验为主,注重体验性和趣味性,可开展吃红餐、学红歌、观看红剧、听红色故事等活动;在红军文物陈列馆以参观游览为主,可适当增加趣味互动环节,如观看红色动画片。2.初高中学生群体,在王右木纪念园以学习党史和革命历程为主,通过参观纪念园和聆听王右木生平事迹,开展瞻仰王右木塑像、王右木革命故事讲座、观看王右木纪录片或川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学习革命精神,激发爱国情怀,弘扬奋斗精神;在青林口古镇以红色环境体验为主,开展综合体验拓展活动,如重走红军路、红军知识竞赛、作战演习等,体验红色生活、感受红色精神;在红军文物陈列馆以参观学习红色历史知识为主,学生互动交流,可开展观看红色电影、红色知识竞猜等活动,注重红色研学引导作用。
三、结语
红色文化资源在形成过程中留下的历史文物和资料是后代不断挖掘的红色宝库。江油红色文旅资源作为文化资源体系的重要部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深对江油红色文旅资源价值的挖掘,有助于完善江油红色文化理论体系,促进江油红色文旅资源开发和利用。
(作者单位:江油市李白故里文化旅游发展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