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革命诗文鉴赏课程的几点探索与思考

马甜甜

近日,笔者有幸参加了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骨干师资专业能力提升培训班(综合类第2期)的学习。培训收获之多远超预期,丰富多彩的课堂学习、充分深刻的小组讨论、老师及同班前辈的针对性指导都让人茅塞顿开,深受启发。其中一个重要的收获便是极大地促进了笔者对“革命诗文鉴赏课如何融入党校课程体系”这一问题的思考。

此前在学习网上公开课、旁听多个班次课程时接触到红歌赏析、唐宋文学赏析等课程,笔者拟以《革命先烈狱中诗文鉴赏》为题开发专题课,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怎么看”这一体系,笔者将课程题目修改为《从革命先烈狱中诗文汲取信仰力量》,结构如下:第一部分分析狱中诗文的文学精神:以生命捍卫信仰。具体分为三类:誓不跪为奴的风骨、心系祖国人民的赤诚、子承己志的期盼;第二部分探索革命先烈信仰坚定的三个力量之源,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引、振兴中华的理想召唤和革命必胜的信念激励;第三部分探讨新时代继承先辈遗志投身新的火热实践应当做到以下四点:坚定理想信念、严守党规党纪、树立正确自由观、实践知行合一。但是,笔者在实际备课过程中深感逻辑牵强、词不达意:其一,第一部分探讨狱中诗文的文学精神,是从比较微观的角度,把握诗人在特定的处境中的内心情感体验而展开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则是理性的挖掘分析,皆脱离了文学鉴赏,三者并不能有机统一、浑然一体;其二,第二部分内容理论性不强,占用课堂时间来反复说明学员已知的事实或者百度能查到的资料并无太大意义,重要的应是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作为一盏指路明灯拯救不知“天涯何处是神州”的前辈们于水火之中;其三,文学艺术达成教育效果的途径是陶冶、启发、引导学员进入当下情境,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而不是对文本的机械拆解和老生常谈的说教,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更像是一个引导者,努力消除文本和学员之间的隔阂,让文本来“讲述”,让学员置身其中来“体验”。如此,是跳出原有结构重新开始,探索新的途径?还是遵循现有模式,在原结构上作修改?理想中的效果是否只是一个空中楼阁?笔者囿于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缺乏,苦思不得其解。带着这些困惑,参加了此次培训班。

在这里,省委党校专家为我们带来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等专题讲授示范课、《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及示范》等能力提升课、《一场疫情引发的治理“大考”》等案例教学示范课,他们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富有洞见性的内容、张弛有度的讲述展现了一场又一场思想的盛宴。由此,笔者意识到,当我们的授课内容已不仅限于理论的时候,如果仍按照讲理论的模式来生搬硬套,则课程设计上会出现逻辑不能自洽、时常游离在主题之外等诸多问题,教师尚且不能说服自己,又何谈向学员讲解。

带着心中的疑问,笔者积极参与了小组晒课,按原有框架试讲了《从革命先烈狱中诗文汲取信仰力量》,指导专家和小组前辈为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建议:其一,题为信仰,但部分内容与主题脱节,或发生偏离;其二,部分内容重复,例如,第二部分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引”“振兴中华的理想召唤”,振兴中华者要建立的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新中国,这实际上就是马克思所描绘的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其三,内容过于单薄,须寻找更多史料,阅读大量文献,围绕“信仰”作出更多阐释。这让笔者意识到,或许目前的重重困难不是来自形式的限制,而是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的缺乏,课程逻辑牵强也是因为缺乏史实和理论的支撑,在以后的探索过程中,应当先找资料再去结论,而不是先设结论,再求论证。

基于此,笔者的修改思路是将第一部分扩充,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的内容融入其中,不再执着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严格区分,以增加课程的连贯性。同时将课程目标由“引导学员更加坚定共产主义信仰”调整为“认识到革命斗争过程的确充满艰难险阻,今日之和平的确来之不易”。最初的设想是通过对革命先烈狱中诗文代表作品的阐释,带领学员感悟革命先辈身陷囹圄、受尽酷刑仍然信念坚定、英勇无畏的精神,以真切地感受到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从而领悟到革命历程之艰辛、先辈处境之艰难、意志之可贵,更加意识到我辈当珍爱和平、继承先辈遗志,在各自的岗位上恪尽职守、辛勤耕耘。笔者力求跳出形式的束缚,积极尝试绝非为了标新立异、博人眼球,而是在探索过程中发现鉴赏课的确无法照搬现有模式,由细致的文本赏析忽然跳到说理再跳到宏大叙述显得牵强突兀。赏析课要达到的效果是历史宏观描述的具体化、细节化、情感化,让学员透过一首革命诗、一支红歌、一座红色雕塑,直接“走进”当时的情境中,目睹敌人的暴行,担忧革命者的遭遇,看到、听到、感受到一个个不屈的革命者如何在强敌面前一次次坚定立场,以自己的身躯和强大意志铺就通往胜利的道路,而不再是以“他们被捕入狱,受尽酷刑,最终英勇就义”的宏观视角来观照这段苦难历程。而这个设想是否合乎实际、最终是否能实现,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磨砺。经过此次培训,笔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备好一堂专题教学课应该坚持形式为内容服务,为最终要达成的教学效果服务,而不应该奉形式为圭臬,被固有形式束缚,如果舍本逐末,恐难以达成理想的效果。

[作者系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骨干师资专业能力提升培训班(综合类第2期)学员,广元市委党校教师]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3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