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型硕士培养
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08日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经过学习,应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具有良好的品德和学风,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理论创新能力。应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和历史知识,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新发展;较全面地掌握哲学专业知识,了解哲学前沿问题及其研究动态。应具有较强的哲学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从而成为能独立承担本专业教学、研究的专门人才或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实际工作者。

    二、研究方向

    1.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

    2.发展哲学研究

    3.管理思维与方法

    三、学制与学分设置

    学制三年。前一年半学完全部课程,后一年半用于科研训练及撰写学位论文。

    实行学分制。研究生应修满的总学分数为40分,具体设置是:

    (一)全部课程,33学分,16—20课时为1学分;

    (二)学术交流与社会调查,2学分;

    (三)学位论文,5学分。其中,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2学分,学位论文3学分。

    研究生修满学分,课程考核成绩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经学位委员会评定合格,发给由教育部印制的高等教育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并授予哲学硕士学位。

    四、课程设置

    (一)公共课

    1.马克思主义理论(含时事政策与党性教育),3学分

    2.外国语,4学分

    (二)核心课

    1.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选读(一),3学分

    2.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选读(二),3学分

    3.中国哲学,3学分

    4.外国哲学,3学分

    5.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3学分

    6.哲学前沿专题研究,3学分

    (三)选修课

    1.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2学分

    2.中外价值理论比较研究,1学分 

    3.发展哲学研究,2学分

    4.中外发展理论研究动态述评,1学分

    5.管理思维与方法,2学分

    6.中外管理理论比较研究,1学分

    7.科学思维方法,1学分

    8.科学技术哲学,1学分

    9.伦理学,1学分

    10.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1学分

    11.专业外语,2学分 

    (说明:1和2;3和4;5和6,是专业方向课程,研究生必须至少选择其中之一。)

    (四)补修课(不计学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专题研究,40课时 

    2.普通逻辑学,40课时

    五、考核和鉴定

    核心课程的考核方式分为“五五”和“四三三”两种,前者针对采取传统教学方式的部分课程,实行读书报告和期末考核各占50%的考试方式;后者针对采用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的部分课程,实行期末考核占40%、课堂讨论和读书报告(或者课程论文)各占30%的考核方式。公共课、专业选修课、补修课的考核方式以期末考核成绩为准。期末考核包括闭卷、开卷、论文等形式。

    成绩按百分制评定,70分以上为合格。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公共选修课进行考查,考查采取课堂开卷、撰写论文或其他形式进行,由任课教师按合格或不合格评定成绩。考试或考查合格,获得相应学分。

    第4学期进行中期考核,考核内容和评定标准按研究生部要求确定。中期考核评定为不合格者,作留级或肄业处理。

    考试和考查成绩记入《研究生成绩登记表》。

    研究生毕业前进行毕业鉴定。学习成绩、学位论文答辩成绩和毕业鉴定一并装入本人档案。

    六、学术交流与社会调查(共2学分)

     (一)学术交流:提交参会论文参加学术会议或在公开刊物发表论文,获1学分。 
    (二)社会调查: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经导师评定为合格,获1学分。

    七、学位论文(共5学分)

    在导师指导下,学位论文的研究和撰写分两阶段进行。

    (一)确定论文题目,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写出选题的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提交中期考核组考评。考评在第4学期进行,通过者可获2学分并开题撰写论文。

    (二)撰写学位论文并提交专家评审,评审通过者参加答辩,答辩通过,获3学分。

    八、培养方法

    硕士生的培养采取导师指导和学科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教学活动可以课堂讲授与导师个别辅导或集体讲座相结合,努力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中应做到学习和研究并重。导师应指导或带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参加课题调查,积极撰写论文,参加学术会议交流。

    九、组织管理

    哲学专业指导小组负责专业课的教学组织工作。导师负责根据研究生的个体特征,指导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方案、安排日常学习和撰写毕业论文。研究生部负责教学管理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生部党总支负责组织生活和思想教育工作,组织研究生自己管理自己,保证教学方针的贯彻和各项学习任务的完成。

    十、主要阅读书目

    1.本校研究生部选编:《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选读》。

    2.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

    3.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于光远译,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

    5.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55卷。

    6.毛主席:《毛主席选集》(1-4卷)。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3卷)。

    8.黄楠森等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北京出版社1991年出版。

    9.全增嘏主编:《西方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10.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商务印书馆1981—1982。

    11.俞吾金主编;《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西方马克思主义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1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13.郭齐勇主编:《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

    14.李德顺:《价值新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出版。

    15.王锐生:《社会哲学导论》,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16.齐振海:《管理哲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88年出版。

    17.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18.郑国玺主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观建设》,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

    19.华孝清、杨静光:《管理哲学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20.周和风主编:《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四川人民出版杜1996年出版。

    21.郑国玺主编:《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22.黄辉:《现代思维科学研究》,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23.周和风主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论•哲学卷》,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出版。

    24.曾繁亮:《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石及其范式转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

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较系统了解国内外经济学主流理论和其他经济学知识,对于经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有较清楚的了解;具有独立从事经济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能力;能运用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和计算手段;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够胜任研究、教学、宣传和经济管理等工作。

    二、研究方向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与政府经济管理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与地区经济发展
    三、学制与学分设置

    学制三年。前一年半学完全部课程,后一年半用于科研训练及撰写学位论文。

    实行学分制。研究生应修满的总学分为40分,具体设置是:

    (一)全部课程,33学分,16—20课时为1学分;

    (二)学术交流与社会调查,2学分;

    (三)学位论文,5学分。其中,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2学分,学位论文3学分。

    研究生修满学分,课程考核成绩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经学位委员会评定合格,发给由教育部印制的高等教育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并授予经济学硕士学位。

     四、课程设置

    (一)公共课

    1.马克思主义理论(含时事政策与党性教育),3学分

    2.外国语,4学分

    (二)专业基础课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3学分

    2.中级数量经济学,2学分

    3.中级宏观、微观经济学,3学分

    4.资本论专题研究,3学分

    (三)专业必修课

    1.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及方法论研究,2学分

    2.国际经济学,2学分

    3.财政学,2学分

    4.产业经济学专题研究,2学分

    5.投资学,1学分

    6.经济体制比较研究,2学分

    (四)专业选修课

    1.经济指标解析,1学分

    2.中国经济史,1学分

    3.房地产经济学,1学分

    4.会计学,1学分

    5.审计学,1学分

    (五)社会调查与学术交流

    五、考核和鉴定

    核心课程的考核方式分为“五五”和“四三三”两种,前者针对采取传统教学方式的部分课程,实行读书报告和期末考试各占50%的考核方式;后者针对采用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的部分课程,实行期末考核占40%、课堂讨论和读书报告(或者课程论文)各占30%的考核方式。公共课、专业选修课的考核方式以期末考核成绩为准。期末考核包括闭卷、开卷、论文等形式。成绩按百分制评定,70分以上为合格。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公共选修课进行考查,考查采取课堂开卷、撰写论文或其他形式进行,由任课教师按合格或不合格评定成绩。考试或考查合格,获得相应学分。

    第4学期进行中期考核,考核内容和评定标准按研究生部要求确定。中期考核评定为不合格者,作留级或肄业处理。

    考试和考查成绩记入《研究生成绩登记表》。

    研究生毕业前进行毕业鉴定。学习成绩、学位论文答辩成绩和毕业鉴定一并装入本人档案。

    六、学术交流与社会调查(共2学分)

    (一)学术交流:提交参会论文参加学术会议或在公开刊物发表论文,获1学分。

    (二)社会调查: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经导师评定为合格,获1学分。

    七、学位论文(共5学分)

    在导师指导下,学位论文的研究和撰写分两阶段进行。

    (一)确定论文题目,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写出选题的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提交中期考核组考评。考评在第4学期进行,通过者可获2学分并开题撰写论文。

    (二)撰写学位论文并提交专家评审,评审通过者参加答辩,答辩通过,获3学分。

    八、培养方法

    硕士生的培养采取导师指导和学科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教学活动可以课堂讲授与导师个别辅导或集体讲座相结合,努力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中应做到学习和研究并重。导师应指导或带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参加课题调查,积极撰写论文,参加学术会议交流。

    九、组织管理

    政治经济学专业指导小组负责专业课的教学组织工作。导师负责根据研究生的个体特征,指导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方案、安排日常学习和撰写毕业论文。研究生部负责教学管理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生部党总支负责组织生活和思想教育工作,组织研究生自己管理自己,保证教学方针的贯彻和各项学习任务的完成。 

    十、主要阅读书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2、3卷。

    2.刘炳英:《〈资本论〉体系与实践意义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

    3.姜凌:《〈资本论〉与市场经济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

    4.(美)达摩达尔•N•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5.(美)J•M•任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6.(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卡尔•E•沃尔什:《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

    7.(美)曼昆:《经济学原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联合出版。

    8.梁小民:《西方经济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5月第2版。2002年1月第14次印刷。

    9.钱伯海:《国民经济学》(新增订版),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10.赵彦云:《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11.(美)曼昆:《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12.(美)伊肯思:《金融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1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14.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15.恩格斯:《反杜林论》,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16.毛主席:《论十大关系》,见《毛主席选集》第5卷

    17.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邓小平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摘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1月出版。

    18.党的十四大以来的重要文献,包括党的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文献和江泽民、胡锦涛的重要讲话。

    19.魏杰:《市场经济前沿问题》,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年出版。

    20.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21.周天勇:《发展经济学》,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出版。

    22.青木昌彦、奥野正宽:《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

    23.杨天宇:《经济制度批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24.文大会:《世纪初经济体制比较》,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

    25.约翰•赫尔:《期权、期货和衍生证券》,华夏出版社1997年1月出版。

    26.龙永图:《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

    27.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

    28.吴宣恭等:《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

    29.吴易风:《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与思潮》,首都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30.王道禹等:《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评介》,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31.周天勇:《现代公共财政与税收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32.王传论、高培勇:《当代西方财政经济理论》,商务印书馆1995年10月出版。

    33.苏东水:《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出版。

    34.J•卡布尔:《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1月。

    35.(美)汉姆•列维:《投资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36.杜两省:《投资与经济增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出版。

    37.吴健:《现代资本主义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

    38.高峰:《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和运行特征》,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39.刘克祥、陈争平:《中国经济史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

    40.王玉茹等:《制度变迁与近代工业化:以政府的行为为分析中心》,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观点,研究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为区域生产布局、企业布局、区域经济开发和结构优化、区域间的经济关系、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牢固掌握区域经济学基础理论及其前沿动态和相关学科的知识,清楚了解区域经济学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具有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能运用现代经济方法和手段;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能胜任区域经济学教学与研究、及地区、部门管理的高素质人才。

    二、研究方向

    (一)地方政府与区域经济发展 

    (二)城镇化及区域城镇规划与管理

    (三)区域资源开发与利用

    三、学制与学分设置

    学制三年。前一年半学完全部课程,后一年半用于科研训练及撰写学位论文。

    实行学分制。研究生应修满的总学分为40分,具体设置是:

    (一)全部课程,33学分,16—20课时为1学分;

    (二)学术交流与社会调查,2学分;

    (三)学位论文,5学分。其中,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2学分,学位论文3学分。

    研究生修满学分,课程考核成绩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经学位委员会评定合格,发给由教育部印制的高等教育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并授予经济学硕士学位。

    四、课程设置

    (一)公共课

    1.马克思主义理论(含时事政策与党性教育),3学分

    2.外国语,4学分

    (二)专业基础课

    1.经济学发展前沿及文献选读,3学分

    2.中级微观、宏观经济学,3学分

    3.中级计量经济学,3学分

    (三)专业必修课

    1.区域经济原理,3学分

    2.地方政府创新与区域经济专题研究,2学分

    3.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2学分

    4.区域规划与治理研究,2学分

    5.区域金融与区域财政专题研究,2学分

    6.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2学分

    (四)专业选修课

    1.区域营销与融资实务,2学分

    2.发展经济学与地区经济发展,2学分

    3.产业经济学专题研究,2学分

    4.区域开发模式比较,2学分

    5.区域合作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专题研究,2学分

    6.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2学分

    (五)公共选修课

    (六)社会调查与学术交流

    五、考核和鉴定

    核心课程的考核方式分为“五五”和“四三三”两种,前者针对采取传统教学方式的部分课程,实行读书报告和期末考试各占50%的考核方式;后者针对采用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的部分课程,实行期末考核占40%、课堂讨论和读书报告(或者课程论文)各占30%的考核方式。公共课、专业选修课的考核方式以期末考核成绩为准。期末考核包括闭卷、开卷、论文等形式。成绩按百分制评定,70分以上为合格。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公共选修课进行考查,考查采取课堂开卷、撰写论文或其他形式进行,由任课教师按合格或不合格评定成绩。考试或考查合格,获得相应学分。

    第4学期进行中期考核,考核内容和评定标准按研究生部要求确定。中期考核评定为不合格者,作留级或肄业处理。

    考试和考查成绩记入《研究生成绩登记表》。

    研究生毕业前进行毕业鉴定。学习成绩、学位论文答辩成绩和毕业鉴定一并装入本人档案。

    六、学术交流与社会调查(共2学分)

    (一)学术交流:提交参会论文参加学术会议或在公开刊物发表论文,获1学分。

    (二)社会调查: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经导师评定为合格,获1学分。

    七、学位论文(共5学分)

    在导师指导下,学位论文的研究和撰写分两阶段进行。

    确定论文题目,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写出选题的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提交中期考核组考评。考评在第4学期进行,通过者可获2学分并开题撰写论文。

    撰写学位论文并提交专家评审,评审通过者参加答辩,答辩通过,获3学分。

    八、培养方法

硕士生的培养采取导师指导和学科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教学活动可以课堂讲授与导师个别辅导或集体讲座相结合,努力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中应做到学习和研究并重。导师应指导或带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参加课题调查,积极撰写论文,参加学术会议交流。

    九、组织管理

区域经济学专业指导小组负责专业课的教学组织工作。导师负责根据研究生的个体特征,指导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方案、安排日常学习和撰写毕业论文。研究生部负责教学管理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生部党总支负责组织生活和思想教育工作,组织研究生自己管理自己,保证教学方针的贯彻和各项学习任务的完成。

    十、主要阅读书目

    1.(英)亚当•斯密:《国富论》,华夏出版社2005年1月版。

    2.(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1,2,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版。

    3.(英)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华夏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4.(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5.(美)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

    6.(美)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

    7.(美)曼昆:《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

    8.(美)约瑟夫•斯蒂格里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

    9.(奥)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九州出版社2007年1月版。

    10.(美)马尔科姆•吉利斯:《发展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11.(美)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2.林毅夫:《经济发展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

    13.(美)梅尔,(美)劳赫:《经济发展的前沿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版。

    14.(美)费景汉、(美)拉尼斯:《增长和发展:演进观点》,商务印书馆2004年12月版。

    15.曹廷贵等:金融学(译著).成都:西南财大出版社,2005年版。
    16.(日)藤田昌久、(美)保罗•克鲁格曼:《空间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
    17.(美)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分店1994年12月版。

    18.(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11月版。

    19.(英)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8月版。

    20.谢文慧:《城市经济学》(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1.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22.郭上沂,孙超英:《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专题》,成都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3.孙超英等:《成渝经济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版。

    24.孙超英:《各国区域开发的模式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版。

    25.(美)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版。

    26.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

    27.赵彦云:《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8.庞皓、李南成:《计量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29.王玉茹等:《制度变迁与近代工业化:以政府的行为为分析中心》,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0.(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版。

    31.(英)马林洛斯基:《文化论》,华夏出版社2002年7月版。

    32.(英)达尔文:《物种起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

    33.(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午印书馆2009年5月版。

    34.孔子:《论语》,蓝天出版社2006年7月版。

    35.孙武:《孙子兵法》,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7月版。

    36.(美)杰克•伦敦:《热爱生活》,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年4月版。

    37.林语堂:《生活的艺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版。

    38.(美)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信出版社2012年5月版。

    39.(美)维克托•迈尔•舍恩:《大数据时代》,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40.(美)拉古拉迈•拉詹:《断层线》,中信出版社2011年7月版。

    41.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新华出版社2003年11月版。

金融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系统掌握马列主义、毛主席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牢固掌握金融学基础理论及其前沿动态和相关学科的知识,清楚了解金融学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具有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能运用现代经济方法和手段;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能胜任金融学教学与研究、银行和经济管理的高素质人才。

    二、研究方向

    (一)金融理论与实践

    (二)证券投资与理财

    (三)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

    三、学制与学分设置

    学制三年。前一年半学完全部课程,后一年半用于科研训练及撰写学位论文。

    实行学分制。研究生应修满的总学分为40分,具体设置是:

    (一)全部课程,33学分,16—20课时为1学分;

    (二)学术交流与社会调查,2学分;

    (三)学位论文,5学分。其中,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2学分,学位论文3学分。

    研究生修满学分,课程考核成绩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经学位委员会评定合格,发给由教育部印制的高等教育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并授予经济学硕士学位。

    四、课程设置

    (一)公共课

    1.马克思主义理论(含时事政策与党性教育),3学分

    2.外国语,4学分

    (二)专业基础课

    1.经济学发展前沿及文献选读,3学分

    2.中级微观、宏观经济学,3学分

    3.中级计量经济学,2学分
    (三)专业必修课
    1.金融理论与政策,3学分
    2.产业投融资与产业政策研究,2学分
    3.金融市场研究,2学分
    4.银行经营管理与实务,2学分
    5.公司金融理论与实务,2学分
    6.区域金融研究,2学分
    (四)专业选修课
    1.国际金融学前沿,2学分
    2.金融统计分析,2学分
    3.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2学分
    4.投资组合理论研究,2学分
    5.资产评估,2学分
    6.风险投资研究,2学分
    (五)公共选修课
    (六)社会调查与学术交流

    五、考核和鉴定

    核心课程的考核方式分为“五五”和“四三三”两种,前者针对采取传统教学方式的部分课程,实行读书报告和期末考试各占50%的考核方式;后者针对采用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的部分课程,实行期末考核占40%、课堂讨论和读书报告(或者课程论文)各占30%的考核方式。公共课、专业选修课的考核方式以期末考核成绩为准。期末考核包括闭卷、开卷、论文等形式。成绩按百分制评定,70分以上为合格。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公共选修课进行考查,考查采取课堂开卷、撰写论文或其他形式进行,由任课教师按合格或不合格评定成绩。考试或考查合格,获得相应学分。

    第4学期进行中期考核,考核内容和评定标准按研究生部要求确定。中期考核评定为不合格者,作留级或肄业处理。

    考试和考查成绩记入《研究生成绩登记表》。

    研究生毕业前进行毕业鉴定。学习成绩、学位论文答辩成绩和毕业鉴定一并装入本人档案。

    六、学术交流与社会调查(共2学分)

    (一)学术交流:提交参会论文参加学术会议或在公开刊物发表论文,获1学分。

    (二)社会调查: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经导师评定为合格,获1学分。

    七、学位论文(共5学分)

    在导师指导下,学位论文的研究和撰写分两阶段进行。

    (一)确定论文题目,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写出选题的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提交中期考核组考评。考评在第4学期进行,通过者可获2学分并开题撰写论文。

    (二)撰写学位论文并提交专家评审,评审通过者参加答辩,答辩通过,获3学分。

    八、培养方法

    硕士生的培养采取导师指导和学科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教学活动可以课堂讲授与导师个别辅导或集体讲座相结合,努力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中应做到学习和研究并重。导师应指导或带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参加课题调查,积极撰写论文,参加学术会议交流。

    九、组织管理

    金融学专业指导小组负责专业课的教学组织工作。导师负责根据研究生的个体特征,指导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方案、安排日常学习和撰写毕业论文。研究生部负责教学管理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生部党总支负责组织生活和思想教育工作,组织研究生自己管理自己,保证教学方针的贯彻和各项学习任务的完成。

    十、主要阅读书目    
    1.(英)亚当•斯密:《国富论》,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2.(英)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3.(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1,2,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英)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5.(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6.(美)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
    7.(美)曼昆:《经济学原理》,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联合出版。
    8.(美)曼昆:《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美)约瑟夫•斯蒂格里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10.(奥)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
    11.(美)马尔科姆•吉利斯:《发展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12.(美)迈克尔•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
    13.(美)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4.(美)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15.(美)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年版。
    16.(美)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17.(美)艾伯特•赫西曼:《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
    18.(美)W•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
    19.(瑞典)冈纳•缪尔达尔:《世界贫困的挑战》,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20.(匈)亚诺什•科尔内:《短缺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21.(美)梅尔,(美)劳赫:《经济发展的前沿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2.(美)费景汉、(美)拉尼斯:《增长和发展:演进观点》,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3.孙超英等:金融学(译著).成都:西南财大出版社,2005年版。
    24.丁英等:货币金融学.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5.(美)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分店1991年版。
    26.(美)约翰•康芒斯:《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27.(英)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8.江世银:《中国资本市场预期》,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9.江世银:《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金融经济学探索》,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30.江世银:《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理性思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31.江世银:《预期作用于金融宏观调控的效率》,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
    32.王广谦、应展宇、江世银:《中国金融改革:历史经验与转型模式》,中国金融出社2008年版。
    33.王广谦主编:《中国经济改革30年 金融改革卷》,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4.(美)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5.曾康霖主编:曾康霖主编教材集【1】《金融学教程》、【3】《货币银行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36.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7.(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38.(美)汉姆•列维:《投资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9.赵彦云:《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0.庞皓、李南成:《计量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1.王玉茹等:《制度变迁与近代工业化:以政府的行为为分析中心》,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2.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3.杨公朴、夏大慰:《现代产业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4.(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45.(英)马林洛斯基:《文化论》,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46.(英)达尔文:《物种起源》,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47.(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8.孔子:《论语》,蓝天出版社2006年 版。
    49.孙武:《孙子兵法》,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
    50.(美)杰克•伦敦:《热爱生活》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51.林语堂:《生活的艺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中共党史(含党建)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应经过三年的学习和培养,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了解和熟悉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及其领导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经验与教训,具有独立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执政党自身建设的重大问题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使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能够胜任党和国家机关的党务管理工作和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部门的理论研究、教学工作等。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具体内容为:(1)使学生牢固树立对祖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并具有严谨、求实的思想作风和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2)使学生在掌握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通过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党史党建专业知识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进而成为具有较为广博和专深相结合的知识结构;(3)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党的建设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政策研究、调查研究、逻辑思维及文字表达能力;(4)学生能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和熟练地应用计算机。

    二、研究方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研究

    (二)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

    三、学制与学分设置

学制三年。前一年半学完全部课程,后一年半用于科研训练及撰写学位论文。

实行学分制。研究生应修满的总学分为40分,具体设置是:

(一)全部课程,33学分,16—20课时为1学分;

(二)学术交流与社会调查,2学分;

(三)学位论文,5学分。其中,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2学分,学位论文3学分。

研究生修满学分,课程考核成绩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经学位委员会评定合格,发给由教育部印制的高等教育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并授予法学硕士学位。

四、课程设置

(一)公共课

1.马克思主义理论(含时事政策与党性教育),3学分

2.外国语,4学分

(二)专业基础课

1.中外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3学分

2.政治学经典著作研读,2学分

3.政治学理论研究,3学分

(三)专业必修课

1.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与经典著作选读,3学分

2.中共党史专题研究,2学分

3.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与中国现代化,3学分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3学分

5.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四川实践,3学分

(四)专业选修课

1.世界政党比较研究,2学分

2.政党政治前沿问题,2学分

3.党的领导与党务管理,2学分

4.中国民主党派史,2学分

5.中共四川地方史,2学分

6.中国共产党法规与制度建设研究,2学分

(五)公共选修课

(六)社会调查与学术交流

    五、考核和鉴定

    核心课程的考核方式分为“五五”和“四三三”两种,前者针对采取传统教学方式的部分课程,实行读书报告和期末考试各占50%的考核方式;后者针对采用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的部分课程,实行期末考核占40%、课堂讨论和读书报告(或者课程论文)各占30%的考核方式。公共课、专业选修课的考核方式以期末考核成绩为准。期末考核包括闭卷、开卷、论文等形式。成绩按百分制评定,70分以上为合格。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公共选修课进行考查,考查采取课堂开卷、撰写论文或其他形式进行,由任课教师按合格或不合格评定成绩。考试或考查合格,获得相应学分。

    第4学期进行中期考核,考核内容和评定标准按研究生部要求确定。中期考核评定为不合格者,作留级或肄业处理。

    考试和考查成绩记入《研究生成绩登记表》。

    研究生毕业前进行毕业鉴定。学习成绩、学位论文答辩成绩和毕业鉴定一并装入本人档案。

    六、学术交流与社会调查(共2学分)

    (一)学术交流:提交参会论文参加学术会议或在公开刊物发表论文,获1学分。

    (二)社会调查: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经导师评定为合格,获1学分。

    七、学位论文(共5学分)

    在导师指导下,学位论文的研究和撰写分两阶段进行。

    (一)确定论文题目,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写出选题的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提交中期考核组考评。考评在第4学期进行,通过者可获2学分并开题撰写论文。

    (二)撰写学位论文并提交专家评审,评审通过者参加答辩,答辩通过,获3学分。

    八、培养方法

    硕士生的培养采取导师指导和学科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教学活动可以课堂讲授与导师个别辅导或集体讲座相结合,努力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中应做到学习和研究并重。导师应指导或带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参加课题调查,积极撰写论文,参加学术会议交流。

九、组织管理

    中共党史专业指导小组负责专业课的教学组织工作。导师负责根据研究生的个体特征,指导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方案、安排日常学习和撰写毕业论文。研究生部负责教学管理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生部党总支负责组织生活和思想教育工作,组织研究生自己管理自己,保证教学方针的贯彻和各项学习任务的完成。

   十、主要阅读书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央文献出版社。

   2.李君如主编:《“三个代表”思想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3.张荣臣著:《马克思恩格斯政党理论研究》,中央编译出版杜。

   4.宋晓明主编:《中共党建史》,党建读物出版社。

   5.彭穗宁等编:《中国共产党建设史纲要》,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6.林尚立著:《党内民主——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7.王光华等著:《“三个代表”与党的建设方略》,四川人民出版社。

   8.王光华著:《中国共产党法规和制度建设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9.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二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

   10.李景治、杜康传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1.中共中央党校编写:《执政党建设若干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12.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13.王邦佐等编著:《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14.王长江著:《现代政党执政方式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15.王长江姜跃著:《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16.卢先福端木婕著:《中国执政党建设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17.林勋健主编:《西方政党是如何执政的》,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1。
   18.王长江著:《中国政治文明视野下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9.(美)迈克尔.罗斯金等著:《政治科学》(第6版),华夏出版社2004。
   20.(英)戴维·麦克莱论著:《马克思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1.(美)戴维·赫尔德著:《民主的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22.周淑真著:《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
   23.李茂森主编:《世界社会科学名著速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24.武国友著:《中共执政党建设史》,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
   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出版。
   26.赵智奎主编:《改革开放思想史》(上、下),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
   27.景跃进、孙小劲:《政治学原理》(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具有坚实的马克思理论功底、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和党性修养。经过学习,要求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知识,熟悉和了解国内外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能够熟练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能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成为从事科学社会主义教学、科学研究和理论宣传的专门人才或能够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实际工作者。

    二、研究方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研究

    三、学制与学分设置

    学制三年。前一年半学完全部课程,后一年半用于科研训练及撰写学位论文。

    实行学分制。研究生应修满的总学分为40分,具体设置是:

    (一)全部课程,33学分,16—20课时为1学分;

    (二)学术交流与社会调查,2学分;

    (三)学位论文,5学分。其中,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2学分,学位论文3学分。

    研究生修满学分,课程考核成绩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经学位委员会评定合格,发给由教育部印制的高等教育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并授予法学硕士学位。

    四、课程设置

    (一)公共课

    1.马克思主义理论(含时事政策与党性教育),3学分

    2.外国语,4学分

    (二)专业基础课

    1.中外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3学分

    2.政治学经典著作研读,2学分

    3.政治学理论研究,3学分

    (三)专业必修课

    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国外社会主义,3学分

    2.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3学分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社会主义实现形式,3学分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2学分

    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2学分

    6.当代外国政治制度比较,2学分

    (四)专业选修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2学分

    2.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研究,2学分

    3.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研究,2学分

    4.社会学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问题,2学分

    5.科学社会主义前沿问题研究,1学分

    6.治理理论与中国群众自治问题研究,1学分

    7.法学基础理论研究,1学分

    补修课

    1.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

    2.中共党史

    (五)公共选修课

    (六)社会调查与学术交流

    五、考核和鉴定

    核心课程的考核方式分为“五五”和“四三三”两种,前者针对采取传统教学方式的部分课程,实行读书报告和期末考试各占50%的考核方式;后者针对采用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的部分课程,实行期末考核占40%、课堂讨论和读书报告(或者课程论文)各占30%的考核方式。公共课、专业选修课的考核方式以期末考核成绩为准。期末考核包括闭卷、开卷、论文等形式。成绩按百分制评定,70分以上为合格。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公共选修课进行考查,考查采取课堂开卷、撰写论文或其他形式进行,由任课教师按合格或不合格评定成绩。考试或考查合格,获得相应学分。

    第4学期进行中期考核,考核内容和评定标准按研究生部要求确定。中期考核评定为不合格者,作留级或肄业处理。

    考试和考查成绩记入《研究生成绩登记表》。

    研究生毕业前进行毕业鉴定。学习成绩、学位论文答辩成绩和毕业鉴定一并装入本人档案。

    六、学术交流与社会调查(共2学分)

    (一)学术交流:提交参会论文参加学术会议或在公开刊物发表论文,获1学分。

    (二)社会调查: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经导师评定为合格,获1学分。

    七、学位论文(共5学分)

    在导师指导下,学位论文的研究和撰写分两阶段进行。

    (一)确定论文题目,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写出选题的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提交中期考核组考评。考评在第4学期进行,通过者可获2学分并开题撰写论文。

    (二)撰写学位论文并提交专家评审,评审通过者参加答辩,答辩通过,获3学分。

    八、培养方法

    硕士生的培养采取导师指导和学科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教学活动可以课堂讲授与导师个别辅导或集体讲座相结合,努力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中应做到学习和研究并重。导师应指导或带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参加课题调查,积极撰写论文,参加学术会议交流。

    九、组织管理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指导小组负责专业课的教学组织工作。导师负责根据研究生的个体特征,指导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方案、安排日常学习和撰写毕业论文。研究生部负责教学管理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生部党总支负责组织生活和思想教育工作,组织研究生自己管理自己,保证教学方针的贯彻和各项学习任务的完成。

    十、主要阅读书目

    1.(德)康德:《历史理性》,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2.(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4.(德)毛雷尔:《德国行政法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5.(德)平特纳:《德国普通行政法》,宋林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法)埃米尔•杜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7.(法)狄骥:《公法的变迁:法律与国家》,辽海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8.(法)狄骥:《宪法学教程》,辽海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9.(法)莫里斯•奥里乌:《行政法与公法精要》,龚觅等译,春风文艺出版社、辽海出版社1998年版。

    10.(荷)马尔塞文:《成文宪法的比较研究》,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1.(美)房龙:《宽容》,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2.(美)施瓦茨:《行政法》,徐炳译,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

    13.(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14.(美)斯威布:《希腊的神话与传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15.(日)和田英夫:《现代行政法》,倪健民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

    16.(日)室井力:《日本现代行政法》,吴微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7.(日)盐野宏:《行政法》,杨建顺译,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8.(英)戴雪:《英宪精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9.(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0.(英)哈耶克:《自由宪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1.(英)肯尼思•W•汤普森:《宪法的政治理论》,三联出版社1997年版。

    22.(英)韦德:《行政法》,徐炳译,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7年版。

    23.(英)詹宁斯:《法与宪法》,三联出版社1997年版。

    24.蔡志方:《行政救济与行政法学》,三民书局1993年版。

    25.陈新民:《行政法学总论》,(台)三民书局1997年版。

    26.城仲模:《行政法的一般法律原则》(一)(二),三民书局1994年版、1997年版。

    27.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法律出版社1985年版。

    28.胡建淼:《比较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9.李步云:《宪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30.李龙:《宪法基础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1.刘兆兴:《德国联邦宪法法院总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32.罗豪才:《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3.秦前红:《宪法变迁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4.王名扬:《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5.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上、下),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

    36.王名扬:《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37.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商务印书局1999年版。

    38.翁岳生:《行政法》(上下),翰芦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版。

    39.杨建顺:《日本行政法通论》,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

    40.张剑寒:《现代行政法基本论》,(台)汉林出版社1985年版。

    41.周叶中:《代议制度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和党性修养。经过学习,要求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知识,熟悉和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能够熟练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能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成为从事马克思主义教学、科学研究和理论宣传的专门人才或能够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实际工作者。

    二、研究方向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和发展规律

    (二)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创新

    (三)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探索

    三、学制与学分设置

    学制三年。前一年半学完全部课程,后一年半用于科研训练及撰写学位论文。

    实行学分制。研究生应修满的总学分为40分,具体设置是:

    (一)全部课程,33学分,16—20课时为1学分;

    (二)学术交流与社会调查,2学分;

    (三)学位论文,5学分。其中,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2学分,学位论文3学分。

    研究生修满学分,课程考核成绩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经学位委员会评定合格,发给由教育部印制的高等教育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并授予法学硕士学位。

    四、课程设置

    (一)公共课

    1.马克思主义理论(含时事政策与党性教育),3学分

    2.外国语,4学分

    (二)专业基础课

    1.马克思主义发展史,3学分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原著选读,2学分

    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3学分

    4.中共党史研究,2学分

    (三)专业必修课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总论,3学分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2学分

    3.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研究,2学分

    4.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研究,2学分

    5.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研究,2学分

    (四)专业选修课

    1.当代中国基本国情与社会问题研究,2学分

    2.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国外社会主义研究,2学分

    3.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2学分

    4.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1学分

    5.当代哲学前沿问题研究,1学分

    6.当代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1学分

    7.当代政治学前沿问题研究,1学分

    8.专业外语,2学分

    9.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研究,3学分

    (五)公共选修课

    (六)社会调查与学术交流

    五、考核和鉴定

    核心课程的考核方式分为“五五”和“四三三”两种,前者针对采取传统教学方式的部分课程,实行读书报告和期末考试各占50%的考核方式;后者针对采用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的部分课程,实行期末考核占40%、课堂讨论和读书报告(或者课程论文)各占30%的考核方式。公共课、专业选修课的考核方式以期末考核成绩为准。期末考核包括闭卷、开卷、论文等形式。成绩按百分制评定,70分以上为合格。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公共选修课进行考查,考查采取课堂开卷、撰写论文或其他形式进行,由任课教师按合格或不合格评定成绩。考试或考查合格,获得相应学分。

    第4学期进行中期考核,考核内容和评定标准按研究生部要求确定。中期考核评定为不合格者,作留级或肄业处理。

考试和考查成绩记入《研究生成绩登记表》。

研究生毕业前进行毕业鉴定。学习成绩、学位论文答辩成绩和毕业鉴定一并装入本人档案。

    六、学术交流与社会调查(共2学分)

    (一)学术交流:提交参会论文参加学术会议或在公开刊物发表论文,获1学分。

    (二)社会调查: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经导师评定为合格,获1学分。

    七、学位论文(共5学分)

    在导师指导下,学位论文的研究和撰写分两阶段进行。

    (一)确定论文题目,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写出选题的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提交中期考核组考评。考评在第4学期进行,通过者可获2学分并开题撰写论文。

    (二)撰写学位论文并提交专家评审,评审通过者参加答辩,答辩通过,获3学分。

    八、培养方法

    硕士生的培养采取导师指导和学科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教学活动可以课堂讲授与导师个别辅导或集体讲座相结合,努力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中应做到学习和研究并重。导师应指导或带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参加课题调查,积极撰写论文,参加学术会议交流。

    九、组织管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指导小组负责专业课的教学组织工作。导师负责根据研究生的个体特征,指导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方案、安排日常学习和撰写毕业论文。研究生部负责教学管理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生部党总支负责组织生活和思想教育工作,组织研究生自己管理自己,保证教学方针的贯彻和各项学习任务的完成。

    十、主要阅读书目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赵曜等主编:《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全国干部学习读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金春明等主编:《毛主席思想基本问题》(全国干部学习读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郑必坚等主编:《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全国干部学习读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顾海良、梅荣政主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研究“重大攻关项目”创新教材),
    武汉大学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总论

    周治滨主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论•总论卷》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

    周和风主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论•哲学卷》

    5.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研究

    文大会主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论•经济理论卷》

    6.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研究

    张星炜主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论•科学社会主义卷》

    7.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研究

    郭伟主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论•党的建设理论卷》

    8.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

    9.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究

    10.当代中国基本国情与社会问题研究

    郑杭生主编,李强、李路路、林克雷副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人民大学出版杜2003年1月第3版、2005年7月第8次印刷。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金鑫著:《中国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4版。

    11.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研究

    吴嘉蓉主编:《国际政治学的理论与实践》,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

    本书编写组:《邓小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

    李爱华主编:《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

    李淑珍主编:《当今时代与时代主题》,北京大学出版杜,2005年。

    【英】巴里•布赞等著:《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李义虎著:《国际格局论》,北京出版社,2004年。

    王逸舟主编,《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郑必坚著:《论中国和平崛起发展新道路》,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

    12.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国外社会主义研究

    13.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14.中共党史研究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

    15.当代哲学前沿问题研究

    16.当代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

    17.当代政治学前沿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具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宽的知识面,具有正确的理论方向和良好的学风。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并把握其在当代的发展,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专业毕业生既能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也能在党政、企事业等实际工作部门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以及其他综合性的工作。

    二、研究方向

    1.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与中国社会建设

    2.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文化建设

    三、学制与学分设置

    学制三年。前一年半学完全部课程,后一年半用于科研训练及撰写学位论文。实行学分制。研究生应修满的总学分数为40分,具体设置是:

    (一)全部课程,33分,16-20课时为1学分

    (二)学术交流与社会调查,2学分;

    (三)学位论文,5学分。其中,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2学分,学位论文3学分。

    研究生修满学分,课程考核成绩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经学位委员会评定合格,发给由教育部印制的高等教育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并授予哲学硕士学位。

    四、课程设置

    (一)公共课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含党性教育课),3学分

为充分利用我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该课程可采用主体班各单元的优质课程。考核方式为写学习心得或专题综述。

    2.外国语(基础英语),4学分

    (二)核心课程:必修的学位基础课

    1.马克思主义发展史,3学分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原著选读,3学分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总论,3学分

    4.中共党史研究,3学分

    (三)专业必修课

    1.马克思社会理论与中国社会建设,2学分

    2.马克思文化理论与中国文化建设,2学分

    3.社会学理论与方法,2学分

    4.中西方思想文化发展比较研究,2学分

    (四)选修课

    1.传媒与文化研究,2学分

    2.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2学分

    3.民族理论与民族地区社会问题研究,2学分

    4.宗教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宗教现象,2学分

    (五)补修课(不计学分)

    针对我校学生跨专业报考和同等学力报考较为突出,为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各专业可精选1-2门专业基础课程作为这部分学生的必修课程,不计学分。

    1.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

    五、考核和鉴定

    外语和核心课进行考试,考试采取课堂闭卷、课堂开卷或撰写课程论文的方式进行,由课堂教师按百分制评定成绩,成绩满70分为合格。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选修课进行考查,考查取课堂开卷、撰写论文或其他形式进行,由任课教师按合格或不合格评定成绩。考试或考查合格,获得相应学分。补修课不考核。

    第4学期进行中期考核,考核内容和评定标准按研究生部要求确定。中期考核评定为不合格者,作留级或肄业处理。

    考试和考查成绩记入《研究生成绩登记表》。

    研究生毕业前进行毕业鉴定。学习成绩、学位论文答辩成绩和毕业鉴定一并装入本人档案。

    六、学术交流与社会调查(2学分)

    1.学术交流:提交参会论文参加学术会议或在公开刊物发表论文,获1学分。

    2.社会调查: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经导师评定为合格,获1学分。

    七、学位论文(共5学分)

    在导师指导下,学位论文的研究和撰写分两阶段进行。

    (一)确定论文题目,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写出选题的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提交中期考核组考评。考评在第4学期进行,通过者可获2学分并开题撰写论文。

    (二)撰写学位论文并提交专家评审,评审通过者参加答辩,答辩通过,获3学分。

    八、培养方法

    硕士生的培养采取导师指导和学科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教学活动可以课堂讲授与导师个别辅导或集体讲座相结合,努力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中应做到学习和研究并重。导师应指导或带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参加课题调查,积极撰写论文,参加学术会议交流。

    九、组织管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学科指导组负责专业课的教学组织工作。导师负责根据研究生的个体特征,指导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方案,安排日常学习和撰写毕业论文。研究生部负责教学管理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生部党总支负责组织生活和思想教育工作,组织研究生自己管理自己,保证教学方针的贯彻和各项学习任务的完成。 

    十、主要阅读书目: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金春明等主编:《毛主席思想基本问题》(全国干部学习读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郑必坚等主编::《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全国干部学习读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2.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赵曜等主编《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全国干部学习读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论

    周治滨主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论•总论卷》

    4.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黄力之著《历史实践与当代问题——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郑师渠主编《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史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

    刘辉著《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

    衣俊卿著《文化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中西方思想文化发展比较研究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上、下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徐新主编《西方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6.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管理研究

    孙萍著《文化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马克思主义民族与宗教理论与实践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1987年

    郑天星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无神论、宗教和教会》,华文出版社1991年

    李德洙、叶小文主编,《当代世界民族宗教》,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

    中央民族大学宗教研究所编,《宗教与民族》(一、二),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2003年

    [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著,李金梅译,《民族与民主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英]莫迪默、法恩著,刘泓、黄海慧译,《人民、民族、国家—族性与民族主义含义》,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美]海斯著,《现代民族主义演进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熊坤新主编《21世纪世界民族问题热点预警性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王联主编《世界民族主义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社会转型与文化问题研究

    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金观涛、刘青峰《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金观涛、刘青峰《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9.当代宗教问题与社会宗教现象

    吕大吉著,《西方宗教学说史》(上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11月

    [意]希普里阿尼著,江熙泰等译,《宗教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英]鲍依著,金泽、何其敏译,《宗教人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英]阿盖尔著,陈彪译,《宗教心理学导论》,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

    [美]罗德尼乔•斯达克威、罗杰尔•芬克著,杨凤岗译,《信仰的法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英]大卫•艾尔金斯著,顾肃、杨晓明、王文娟译,《超越宗教——在传统宗教之外构建个人精神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

    10.中国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研究

    张践、齐经轩著,《中国历代民族宗教政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王锡恩主编,《当代中国民族问题解析》,民族出版社2002年3月

    11.当代中国基本国情与社会问题研究

    郑杭生主编,李强、李路路、林克雷副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金鑫著:《中国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

    (美)乔纳森•H.特纳著,邱泽奇,张茂元等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7版,华夏出版社2006

    (美)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法)阿隆(Aron,R.)著,葛智强,胡秉诚,王沪宁译《社会学主要思潮》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等译《社会学》(第4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风笑天著《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主    编:刘  春

副    编:曾  琦

责任编辑:沈超群

校    对:沈超群

出版日期:2015年7月

学术型硕士培养-四川省委党校研究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