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办:028-87351286 办公室:028-87351178 学位办:028-87351742 传真:028-87351286
Copyright©2009-2020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研究生部 版权所有
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建设情况汇报
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是全球唯一的多学科、国际化、高水平防灾减灾与灾后重建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新型学院。
“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体现了中国力量,创造了中国经验。四川大学以“地球人都要有灾害意识,地球人都要有灾害教育”为理念,联合香港理工大学,充分发挥两校多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在香港赛马会慷慨捐资2亿人民币的支持下,于2011年共同创建了全球第一所防灾减灾及重大灾害危机管理的专门学院。与国际社会分享中国经验,为中国和世界特别是国际组织机构培养防灾减灾、重大灾害危机处理的专门人才。
学校规划的学院建设总目标是,在5至10年内建成一所多学科、国际化、面向全球、可持续的,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政策咨询、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在国内外的防灾减灾与危机管理领域中具有国际特色的、高水平新型“国际减灾学院”。 具体目标有七个方面:1.创建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中心为依托的防灾减灾、应急管理领域理论创新中心和技术创新高地;2.凝聚一支院士领衔、英才荟萃的教学科研团队;3.建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学科体系;4.打造全方位、多层次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领域高级人才培养能力;5.跻身有重要影响力的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公共政策智库行列;6.建成全球一流的防灾减灾领域的学术文献和情报信息中心;7.成为普及推广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的社会服务中心。
除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之外,四川大学还期望通过学院的建设,为学校长远发展拓展更大空间、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创新学校国际交流平台。
学院创建以来,汇聚了一支院士领衔的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聘请了联合国减灾署总干事玛格丽塔为学院荣誉教授。全职引进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卡隆基担任学院院长。
学院充分发挥防灾减灾领域开放式、国际化高端交流合作平台特色,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减灾合作。近年来陆续举办了“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世界银行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干部能力建设培训班”、“亚洲银行减轻灾害风险系统亚洲成员国培训班”、“青年、责任、梦想”大学生抗灾减灾国际论坛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防灾减灾论坛。作为国家政府专家代表团成员单位,率领社会组织参加第三届联合国世界减灾大会并参与联合国仙台减灾框架宣言讨论。
学院发挥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学科资源丰富的特色,确立了灾害科学与应用科学、灾害科学与工程技术、灾害科学与医学三大学科发展领域,着力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防灾减灾和重大危机处理的教学与研究体系。学院现在已经初步完成灾害科学与医学系、安全科学与减灾系、灾害与应用社会科学系 三个系的组建。现已具有两个博士、硕士学位学科点。一是以学校自主设置交叉学科方式设置的“安全科学与减灾”,已经通过教育部评审和备案,下设“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与应急管理”四个学科方向。 第二个是目录外自主设立的“康复治疗学二级学科”,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康复治疗学专业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及康复治疗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
学院积极探索防灾减灾领域高端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创新方式培养了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并积极利用自身优势面向社会举办各类高水平培训。 学院现有在校各类博士、硕士研究生145人,招生总计281人,面向社会培训人员5000人左右。
学院积极响应重大突发灾害事件。雅安芦山地震发生后,学院积极组织专家针对灾区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向政府提供政策建议。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学院在第一时间派出人员为灾区提供了医疗康复支援,并在学院开展灾害社工督导与服务及民政系统干部培训工作。新疆皮山地震发生后,学院专家深入灾区调研并组织灾后重建管理干部培训,支援当地灾后重建工作。尼泊尔地震发生后,学院迅速启动应急救援响应机制,提供地震救援与灾后重建支援。
今年3月27日,尼泊尔总理卡德加•普拉萨德•夏尔马•奥利访问四川大学期间提出愿意与灾后重建管理学院加强合作,培养尼泊尔所急需的灾后重建与管理的专门人才。同时,学院积极响应、主动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专门设立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所需的防灾减灾高端人才。
此外,学院已经基本完成总投资6千多万元具有亚洲先进水平的义肢矫形、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灾害护理四个实验室和灾害信息资源中心的建设,为学院教学、科研、学科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也形成学院的一大特色。
学院一诞生就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国际国内相关机构都对学院表达了深切期望,盼望学院能在人类防灾减灾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尽管还在建设阶段,学院已经能够开始发挥初步作用。这些都表明,社会对高校参与防灾减灾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培养的迫切期望。
中共汶川县委党校简介
中共汶川县委党校始建于1961年9月,2006年挂牌成立汶川县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学校,2010年4月挂牌成立汶川县行政学校,2011年4月挂牌成立汶川县情研究中心,是全国新时期党性教育特色基地,是四川省委党校应急管理教研基地,是阿坝长征干部学院分院,是干部培训和职工教育的理想场所。
优势条件独特明显。5.12特大地震后,汶川成为精神的凝聚地,力量的展示地,制度的体现地,既是锤炼党性的主战场,也是党性教育的活教材。地震后县委党校迁址于雁门乡过街楼村,占地22.12亩,总建筑面积1.05万平方米,总投资3600余万元。学校拥有可容纳330人的学术报告厅1间、100人教室2间、80人教室2间、60人网络教室1间、40人会议室2间、接待室1间,教学面积共计2300余平方米,可供700余人同时使用;学员宿舍楼拥有套房、单间、标准双人房107间,可容纳202人住宿,同时配套的现代餐厅可同时容纳200余人就餐。教学设施设备配置一流,县域内交通便利,能够满足各类教学培训需求。
办学规模增量提质。汶川县委党校按照“质量兴校、品牌立校,从严治校、党建强校”思路,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充分发挥党校培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取得双突破。仅2015年,成功举办了9+3干部、党外干部、汶川.理县优秀年轻干部、精准扶贫专题等培训班20期,培训人数2300人,教学方式、教学质量比过去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流动党校宣讲25场,培训2620人;开展现场教学5次;配合国家行政学院、四川省委党校和其它兄弟党校开展现场教学3次,全面展示了汶川震后建设成果、地灾治理和产业发展。
现场教学资源丰富。四川省委党校在汶川县委党校挂牌成立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现场教学基地,汶川确定为全省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阿坝州委党校在汶川县委党校挂牌成立了长征干部学院汶川分院。目前,已在映秀、水磨、三江、漩口、绵虒、草坡、龙溪等乡镇建立了7个党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现场教学基地。还结合“千里党建走廊”建设设计了一套备选方案,确定了大环线、小环线、南环线、北环线等系列党建示范点作为现场教学点,展示汶川基层党建和干部职工教育的地域特色和亮点。
师资力量保障有力。与都江堰市、茂县、理县、黑水县、松潘县等周边市县党校有较多的教学交流往来。充实师资库,按照“专兼结合、外聘内培、资源共享”的原则,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浦东干部学院、西南财经大学、西南民大、阿坝师专、省州委党校、州党校以及省社科院、威州师范学校、汶川一中等大、中专院校合作,初步建立党性教育、时事政治、经济、能力及素养提升等类别干部培训师资库,拥有各类教师80余名,为干部培训轮训提供有力的智力保障。
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简介
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是四川省委、省政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战略部署,推进综合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构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全面增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而兴建的重大公益性社会文化项目,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项目,是省内乃至全国首个运用现代高科技展示手段,多角度、多方位宣传和普及自然灾害知识,体验、实践防灾减灾技能的省级综合性科普教育场馆,旨在推动防灾减灾教育社会化、群众化、经常化。
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位于成都市武侯区武阳大道二段260号,场馆占地总面积约17.71亩,总建筑面积12016平方米。整个建筑的外形设计以5.12汶川地震为切入点,建筑的外立面采用深红色作为主色调,材质上选用粗糙的红砂岩和光滑的玻璃幕墙相结合,整个建筑形象如同地震、泥石流发生时山崩地裂、洪水四溢、巨石交错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灾害来临时的危机感,同时为城市增添一道独特风景。
建筑主要功能包括主展区、辅助展区、展馆附属用房及地下停车场库四个部分。其中,馆内常设展场面积约7720平方米,设计日接待量为 1400 人次、年接待量50万人次。展区部分,主要包括序厅、感受灾害区、认识灾害区、防救灾害区、儿童体验区等5个展厅。展示的内容主要包括各种自然灾害,以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暴雨洪涝、旱灾、冰雪灾害等气象类灾害,作为互动体验的重点和亮点。展示方式上,以互动体验为主,让观众在趣味的“演练”中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掌握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本领。展示手段上,较多采用多媒体结合声光电,同时又保留一定比例的传统展项,整体展示氛围兼具趣味性和知识性,寓教于乐。核心的4个展区各具特色:
感受灾害区,以六自由度动感影院进行主题展现,运用4D动感技术精心设计的影片情节,120度大型环幕,高清工程投影机、6自由度动感平台等高科技设备呈现的逼真灾害现场,凸显灾害感受主题,让观众身临其境地认知大自然灾害发生所带来的巨大破坏力,深刻体验大自然的狂野与不可抗拒。
认识灾害区,通过主题化的空间设计,借助科技、互动、趣味的表现形式,向观众科学全面地分析七大类自然灾害,了解自然灾害的成因与特点,同时掌握应对不同自然灾害的避险自救知识,从中体悟到尊重自然世界、与自然共生共荣的道理。
防救灾害区,以整个一楼展区的大半区域,集中展示了我国防灾减灾事业从建立期、发展期到成熟期的跨越历程。大型综合演绎项目《汶川魂》生动地展示了汶川地震的救援与重建,展现了全国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展区还设置了两大灾难体验区:地震体验区和火灾体验区,针对性地介绍了应对灾难的方法,设计了各种自救互救的体验展项。
儿童体验区,通过夸张卡通的造型,萌味十足的布景,结合多媒体互动平台,营造出一个由“安全社区”、“火灾体验”、“安全降落”、“小火车剧场”、“报警急救中心”、“安全课堂”等部分组成的模拟安全社区与安全街道,让小朋友在新奇欢快的玩耍中,了解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危险,从小就学会避险自救,培养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和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从试运行情况看,这个专为少年儿童设立的体验项目,深受广大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
作为四川省一个重大公益性社会文化项目,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的核心功能是“四川省各类自然灾害科普与安全教育基地”,主要通过运用现代高科技展示手段,宣传、教育和普及自然灾害知识,体验、实践避灾救灾技能,提升四川民众的综合减灾能力,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功能和形象,促进全省防灾减灾事业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说,防灾减灾教育馆的宗旨,在于推动防灾减灾教育社会化、群众化、经常化。不断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使越来越多的人掌握防灾救灾知识和避灾救灾技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这是防灾减灾教育馆的终极价值。
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的主要职责:一是通过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展览教育,大力普及防灾减灾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二是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实践培训活动,宣传推广防灾减灾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是综合利用各种平台、手段和形式,持续深入开展防灾减灾知识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商场、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四是及时开展重大自然灾害针对性、警示性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积极融入全社会防灾减灾工作体系,共同推进防灾减灾事业发展进步。这四个方面的职责,既是教育馆工作人员自身开展工作的范畴,也是与各界开展合作的范围。
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以“国际先进•国内一流•四川特色”为建设目标,通过防灾减灾科教展览、科普实验、技能培训等形式和途径,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推动四川省全民避灾自救技能的普及,提升综合减灾能力,立志于不断完善和拓展本馆的功能体系建设,使其成为“防灾减灾信息传播的窗口,防灾减灾技能实践的基地,防灾减灾科技交流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