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打造人类科技共同体 共创世界发展新未来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15日 部门/单位:科研处 文:李万 签发人:杨志远

核心阅读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持续展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同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深入协同发展,对人类文明演进和全球治理体系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以科技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成为破解各国关心的一些重要全球性问题的必由之路。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持续展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同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深入协同发展,对人类文明演进和全球治理体系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以科技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成为破解各国关心的一些重要全球性问题的必由之路。

科技创新是广泛而持久的累积过程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科技创新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为促进科技进步,人们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几百年来,知识产权制度激励了创新,促进了科学技术为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新动能,带来了巨大成功。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知识产权应该独占和保护,还是开放和共享,进行着越来越广泛而深入的辩论和探讨。这需要对科技创新历史、规律进行更全面完整的把握。

其一,科技进步具有显著的“累积效应”。牛顿有句“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名言,他是说自己的研究是基于胡克和笛卡尔的成果。据考证,这句话也是基于前人的。实际上,整个西方工业革命的知识源泉,许多都来自东方。李约瑟在研究3—18世纪中西方科技交流中发现,西方从中国引入了至少100项重要的科技,而中国同期只引入寥寥几项。研究指出,诸如互联网、浏览器、鼠标和搜索引擎等电脑与网络领域的关键产品,是由数十个不同的个人和组织,历经数年乃至数十年试错和探索而形成的。

其二,科技人员拥有很强的“共同意识”。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广泛的交流。从伦敦皇家学会到月光社,从法兰西科学院到美国的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职业科技人员建立了种类繁多的科技团体。这种跨界的广泛交流,是科技进步的内生机制。爱因斯坦在提出广义相对论的过程中,就得到了格罗斯曼、希尔伯特等一众数学家的帮助。1942年,波拉尼首次提出了“科学共同体”的概念。之后,技术共同体、创新共同体都得到确认和发展。科技创新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是科技进步的必然,也进一步促进着科技进步。

其三,重大创新多为“多源融合”的结果。绝大多数情况下,一项重要发现或发明,往往是不同地区不同人士同时独立实施的,这可称为科技创新的“多地多源”现象。历史上著名的案例如电话的专利申请,据说伊莱沙·格雷比贝尔晚了几小时而痛失专利权,还有人指出比他们更早的是意大利人安东尼奥·梅乌奇。早期众多发明者从不同角度对计算机诞生作出了贡献,也让人们意识到,不少人在做着同样的创新,重大创新往往是许多创造者想法融合的结晶。近年来,“专利蟑螂”“专利海盗”的出现,让各国不得不重新审视知识产权制度。过度保护或过分强调某项技术发明应归功于某个人,将对创新产生相应的阻滞效应。

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再到创新应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科技进步,是历史知识传承、不同领域交汇、多源想法融合的共同结晶。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所共有的文明结晶。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合作更加重要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范式发生变革,共享式创新兴起,众包众筹等模式层出不穷,全世界范围内各类人士跨界聚合交流,在令人惊讶的时间内破解以往无法解决的难题。

一是空前复杂的科技体系需要更广泛的知识协作。人类社会所依赖的科技体系日益复杂,以每个时期研发投入最高的重大科研项目规模而言,在研制原子弹之前,最大的单一项目是流化催化裂化工艺,投资规模大致为3000万美元。今天,ITER(国际热核聚变)项目资金投入据估计将超过200亿美元。最大项目资金规模的激增,表明知识体系空前复杂,这需要更为广泛的协作。再以光刻机为例,全球最大供应商是荷兰的阿斯麦尔公司(ASML),最大的研发机构为比利时的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其背后是包括中国大陆和台湾以及美欧日多个国家和地区企业的共同投入。

二是影响全球的重大问题需要更深入的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生态环境、淡水资源、食品生产等关乎全球一系列重大问题,亟待全球各国各地区行动起来,共同探讨、协力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埃博拉病毒、艾滋病等需要全球生命生物生态领域科学家和医生们通力协作。诸如2019年亚马逊大火这样的生态灾难,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海平面上升,已对不少岛国产生现实威胁。诸多问题都亟待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三是用户导向的企业竞合需要更开放的共享创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开源社区日益兴盛,成为企业进行全球竞合的制胜法宝。早在2007年,全球著名的企业管理和协同化商务解决方案供应商德国思爱普(SAP)公司就宣布要成为与客户和相关合作伙伴共享的“创新共同体”。宝洁(P&G)的“让整个世界成为你的实验室”的实践,成为开放式创新的重要代表。未来学家阿尔·托夫勒很早就预言了这种共享共创的“产销合一”财富新模式,用户、粉丝和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创新由此兴盛。如果说世界上复杂的重大问题的解决,急需让更多人参与进来,那么,共享式创新则提供了一种可实施的广泛协作机制。

今天,新科技革命、新工业革命持续展开。一方面,人们期待着新兴科技带来新的经济繁荣。如加快促进人工智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能源新兴技术等熟化应用,造就一大批新产业、新就业。另一方面,新兴科技的迅猛发展又带来了一系列新挑战。如自动驾驶、自动武器、基因编辑、生物黑客等,这些都需要世界范围内的科技共同体予以协调应对。

以人类科技共同体促进世界创新发展

人类科技共同体,就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网罗尽可能多的人,协力推进科技创新,并让科技创新惠及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人们。

一是更加开放,与世界一起共促科技创新。基于对等和公平原则,在不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探索向外资开放科技计划的机制途径。积极发起和参与国际科学计划和重大技术工程,有序地向全球科技界开放大科学设施,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创造便利条件和适宜的工作生活环境,吸引全球优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

二是更加积极,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面向新兴领域和科技前沿,发起设立新的国际科技组织,为新兴领域全球治理奠定基础。在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上,充分利用国际交流平台,进行双边和多边的立场协调,力求达成并落实共识。支持中国科学家、企业技术专家等在国际科技组织担任职务、发挥作用。

三是更加努力,推动南北技术贸易深化。技术转移这一概念最早就是在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贸发会议上提出的,初衷是期冀以技术转移促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多年来,发达国家和地区之间技术贸易一直占80%以上,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之间的贸易一直徘徊在10%左右。要在“一带一路”沿线,通过共同转化、联合开发、产能合作、资源互补等模式,探索创建科技创新共同体,实现多方共赢。推动双向技术合作,鼓励和支持我国企业将适宜技术到发展中经济体落地转化。发展国际技术转移中介,为发展中经济体提供服务支持。

60多年前,英国著名科学史家、科学学理论重要奠基者贝尔纳在其《历史上的科学》中译本的序中指出:“中国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我确信,中国过去对技术的这样伟大贡献,将为其将来的贡献所超过。”今天,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通过建设人类科技共同体,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理念,必将为世界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

来源:学习时报

网站链接:http://paper.cntheory.com/html/2020-10/14/nw.D110000xxsb_20201014_1-A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