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委提出党员教育培训要“全面校准培训目标、分层分类因材施教、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市委党校随即配合市委组织部制定《宜宾市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导则(试行)》,结合贯彻落实《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2024-2028年)》,明确“应训尽训、分层分类、同质等效”工作思路,推行“试点先行、全面铺开、固化经验、常态推进”工作路径,于1—2月开展试点工作,并同步进行调研评估。
一是条块联动领题探索。市委组织部部长亲自过问研究实施方案,主持召开试点动员大会,作出安排部署,省委组织部到会指导。紧扣党员教育培训目标任务,明确由10个县(区)、6个市级部门对应领题开展试点探索。比如,高县、长宁县农村党建成效明显,选取农村党员板块开展试点;兴文县、叙州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基础扎实,选取流动党员板块开展试点。
二是突出差异优化课程。按照“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履职能力提升”设置课程模块,对党的创新理论、党性教育等基本课程进行梳理归类,形成适用不同层级、不同类型党员的通识课程体系。同时,根据行业领域、工作岗位不同特点和差异化需求,开发特色课程。如,针对医疗、两新等行业领域党员,精心打造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两新党建实务等课程。
三是分类编组整合师资。按照“综合+特色”原则,整合市县党政机关、党校系统、行业部门、在宜高校等师资力量,分层分类组建师资库18个,其中市级师资125人、县级师资481人,创新设立行业领域师资库102人。举办“学习新思想·师资共提能”党员教育师资培训班,采取“结对共研+示范授课+实战练兵”模式推动师资共建共享、整体提能。
四是紧扣需求丰富形式。在坚持传统教学方式基础上,选取不同领域党员代表开展需求征集,积极探索现场体验式、研讨式、情景式等多样化教学方式,提升培训实效。比如,筠连创新开展情景式“音乐党史课”,引导学员在红色经典中感悟百年党史;在流动党员领域开展“看家乡发展变化”实地参观、“我为家乡建言献策”茶话会等,增强流动党员归属感与家乡情怀。
五是“推门听课”评估效果。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牵头,会同县(区)、部门组建17支“推门听课”调研小组,下沉教学一线现场调研指导,对教育培训效果开展实时测评,同授课教师、参训学员交流讨论,听取意见建议,分析存在问题,分层分类形成评估报告32份。
总体来看,初步建立起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的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体系,在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等方面作了一定探索,广大党员对参加教育培训、提升个人素质有了更加迫切的需要,为高质量推进党员教育培训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