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通知公告
《咨政建议》与《领导视窗》联合征稿启事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22日 部门/单位:决策咨询部

 

为深入落实《川渝党校(行政学院)协同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方案》,进一步加强四川、重庆两地党校系统智库合作,协同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现开展《咨政建议》与《领导视窗》联合征稿。

一、基本情况

《咨政建议》是由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主办,服务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的咨政内参,专报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自创刊以来,已编送170期,获副省级以上党委政府领导批示或内参采用108期。2020年编送42期,获副省级以上党委政府领导批示或内刊采用22期。《咨政建议》已经成为校(院)决策咨询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和咨政内参的重要品牌。

《领导视窗》是由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主办,服务重庆市委、市政府决策的咨政专刊,专报重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同志。自创刊以来,已编送856期,获领导批示487期819人次。2020年编送83期,获市领导批示50期80人次。《领导视窗》已经成为校(院)教学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和咨政工作的重要品牌,得到了历届市领导的重视和肯定。2006年11月17日,时任重庆市委书记汪洋批示:“《领导视窗》中有的观点对工作有参考价值,希继续办好”。

二、投稿要求

四川省委党校、重庆市委党校主体班学员、对外培训班学员、研究生、校内教职工(含离退休教职工)和其他校外研究人员(含研究团队)均可投稿。

1.文稿类型。仅限咨政报告类文稿,散文、诗歌、评论、论文、游记、工作总结汇报等非咨政报告类,以及在其它报刊上或咨政内部刊物上已发表过的文稿,不予采用。

2.文稿内容。选题紧扣中心,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严密,语言精炼,措施可行。文稿以3000字左右为宜。具体写作建议采用“三段式”或“两段式”,首先提出两地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其次分析问题根源,最后提出具有操作性、可行性的具体对策建议,也可把第一、第二部分合并。对于具有新观点、新方法、新视角的特色稿件和体现重大实践创新的文稿将优先采用。

3.文稿格式。为便于评审和编辑,请严格按照以下格式编撰:

(1)投稿《咨政建议》的文章,标题使用方正小标宋简体,小二号。内容提要使用方正黑体简体,三号加粗。一级标题使用方正黑体简体,三号,标题序号以汉字“一”“二”“三”排列。二级标题使用方正楷体简体,三号加粗,标题序号以汉字“(一)”“(二)”“(三)”排列。正文使用三号方正仿宋简体,对于正文中需要强调的内容,可加粗。行间距选择固定值32磅。作者(或课题组成员)、指导教师等相关信息标注于正文后,使用方正楷体简体,三号加粗。

(2)投稿《领导视窗》的文章,标题使用方正小标宋GBK字体,二号加粗,以不超过20字为宜。一级标题使用三号方正黑体GBK字体,标题序号以汉字“一”“二”“三”排列。二级标题使用方正楷体GBK字体,三号加粗,标题序号以汉字“(一)”“(二)”“(三)”排列。正文使用三号方正仿宋GBK字体,对于正文中需要强调的内容,可加粗。行间距选择固定值30磅。作者(或课题组)、指导教师等相关信息标注于正文后,使用三号方正楷体GBK字体,信息名目加粗。

4.落款要求。来稿中请注明作者(执笔人)详细信息(姓名、单位、职务、指导教师、联系电话、电子信箱等)。两位以上作者共同投稿时,请自行决定共同作者的顺序,刊发时将按照原稿中的顺序印制。以课题组名义投稿的,请注明执笔人(姓名、单位、职务和职级)、课题组成员和课题信息等。

5.投稿方式。

(1)《咨政建议》投稿方式:电子邮件投稿。电子信箱: scdx_jczx@163.com;稿件查询电话:028-87350647;联系人:曾政。

(2)《领导视窗》投稿方式:可采用电子邮件方式或探索网《领导视窗》投稿平台。电子信箱:swdxldsc@163.com;稿件查询电话:023-68595155;联系人:于淼。

三、近期选题方向参考

(一)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1.构建四川“一轴两翼三带”区域经济布局的建议

2.强化成都主干带动和极核引领的建议

3.加快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促进成都平原经济区内圈同城化、全域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4.推动环成都经济圈、川南和川东北经济区发展的建议

5.增强攀西经济区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能力的建议

6.提升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特色文化旅游功能的建议

7.深化川渝合作,打造区域协作高水平样板的建议

8.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融合发展的建议

9.推进重庆“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建议

10.优化重庆主城都市区城镇群功能布局的建议

11.推动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建议

12.实施双城经济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行动、双城经济圈边界生活行动的建议

13.推动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的建议

14.深化川渝两地四级工作机制、成渝定期联系机制和毗邻地区合作机制的建议

15.加快川渝高竹新区、遂潼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建议

(二)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1.完善四川“5+1”现代工业体系的建议

2.加快建设四川“4+6”现代服务业体系的建议

3.加快建设四川“10+3”现代农业体系的建议

4.协同共建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的建议

5.培育壮大“芯屏端软智网”全产业链的建议

6.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大数据产业基地的建议

7.推动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的建议

8.提升四川“三九大”文旅品牌的建议

9.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建议

10.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建议

11.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的建议

12.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的建议

13.组建天府实验室的建议

14.开展科研项目“揭榜制”、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的建议

15.全面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的建议

16.加快推进四川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建议

17.深化区域金融改革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的建议

18.融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大市场的建议

19.推动国际合作园区差异化发展的建议

20.提升开放口岸能级的建议

21.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建议

22.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的建议

23.健全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的建议

24.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议

25.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的建议

26.加强西部科学城建设的建议

27.加快推进大科学装置和在渝高校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建议

28.统筹推动两江协同创新区及仙桃数据谷、中国智谷(重庆)等创新平台建设的建议

29.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

30.开展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行动的建议

31.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业链供应链提升、产业基础再造的建议

32.推动电子信息、汽车、消费品等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33.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议

34.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建议

35.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建议

36.推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建议

37.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建议

38.加强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建议

39.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议

40.推动国企改革的建议

41.推动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建议

42.推进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建议

43.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建议

44.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建议

45.加强稳外贸外资的建议

46.深化西部陆海新通道区域合作的建议

47.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建议

48.加快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49.实施农业品牌提升工程的建议

50.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建议

(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

1.关于长江十年禁渔的建议

2.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建议

3.创建若尔盖湿地国家公园的建议

4.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监管网络和预警指挥体系建设的建议

5.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建议

6.健全绿色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议

7.构建统一高效的环境资源权益交易体系的建议

8.推进跨区域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协同立法和联合执法的建议

9.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建议

10.推动“减污降碳”的建议

11.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的建议

12.加强“散乱污”企业整治的建议

13.全面推进垃圾分类的建议

14.推进河长(湖长)制、林长制的建议

15.推进重庆广阳岛片区开展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的建议

16.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的建议

(四)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1.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建议

2.优化配置城乡教育资源的建议

3.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建议

4.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建议

5.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6.深入实施健康四川行动的建议

7.加强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建议

8.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的建议

9.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建议

10.建设老年友好型生活环境的建议

11.加快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建议

12.推进古文化遗址勘探发掘和保护利用的建议

13.建设“美丽四川•宜居乡村”的建议

14.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建议

15.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的建议

16.加强农业科技发展的建议

17.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建议

18.扩面深化农村“三变”改革的建议

19.深化农村“三社”融合发展的建议

20.推进城镇老旧城区改造的建议

21.加强重点群体就业的建议

22.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优质均衡基础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建议

23.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24.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25.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建议

26.实施健康中国重庆行动的建议

27.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28.加强退役军人服务和保障体系建设的建议

29.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议

30.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议

31.高品质建设重庆“两江四岸”核心区的建议

32.推进城市人文品质提升的建议

(五)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1.扎实开展反渗透、反颠覆、反分裂、反邪教、反恐怖斗争的建议

2.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预防控制机制的建议

3.有效预防、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建议

4.严防重大公共卫生和生物安全风险的建议

5.推进应急救援基地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建议

6.加强应急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建议

7.保障数据安全的建议

8.建设法治四川和平安四川的建议

9.妥善化解地方政府隐形债务的建议

10.加强地方金融机构监管、强化网络小贷业务监管的建议

11.加强网络安全的建议

12.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的建议

13.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建议

14.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建议

15.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建议

16.防范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毒品犯罪的建议

(六)关于全面从严治党

1.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建议

2.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的建议

3.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建议

4.持续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建议

5.统筹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建议

6.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工作机制的建议

7.持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建立健全为基层减负工作制度的建议

8.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建议

9.推进基层换届选举工作的建议

注:以上选题方向和范围仅供参考,作者可根据工作实际自行拟定题目,以“小题目”作“大文章”,重在言之有据、言之有物,突出“怎么办”类的措施建议。

四川省委党校《咨政建议》编辑部

重庆市委党校《领导视窗》编辑部

2021年6月22日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