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员天地
第1期国企和第1期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党性修养培训班走进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开展现场教学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28日 部门/单位:培训部 文:汪宏 向仲梅 图:向仲梅 签发人:曾琦

按照教学安排,2020年10月19日至23日,第一期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党性修养培训班学员在校(院)务委员、秘书长郑勇的带领下,赴重庆开展异地教学。重庆市委党校安排骨干师资,围绕“双城经济圈建设”主题,走进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现场考察了猪八戒网、云从科技、果园港等知名企业进行现场教学。通过现场教学,参训学员较为全面了解重庆直辖后、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的发展思路、发展成效及发展特色,深受启发。

 

发展数字经济,培育经济高质量新动能

走进两江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感受了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的新动能。未来,四川要进一步抢抓“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发展机遇,大力发展“芯屏端软智网”全产业链和大数据、区块链、5G和超高清视频等数字经济产业,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树立“+互联网”,提高市场主体抗风险能力

探访独角兽企业猪八戒网,猪八戒网2006年创办,2019年位列《2019胡润全球独角兽榜》第224位。今年8月,李克强总理调研猪八戒网络公司,对他们打造双创平台汇聚大量专业人员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服务、带动大量就业表示肯定。今年,受疫情影响,居民生活、市场消费、企业复工等都面临诸多障碍,但互联网电商企业在抗疫情、保民生、撑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带动大量行业“逆势”发展。传统行业,尤其是服务行业应树立“+互联网”思维,把线下的生意做到线上去。

布局人工智能,助推国家智慧化转型升级

云从科技孵化自中国科学院,是人工智能领军企业,是国家新基建发展的中坚代表,先后布局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及智慧商业等四大领域。随着人工智能蓬勃发展,新基建加速人工智能场景落地,推动无人工厂、远程智能服务等生产形态发展,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布局AI产业生态链,助推从数字化到智慧化转型升级。

注重多式联运,构建高效通畅的交通枢纽大通道

果园港于2013年12月5日开港,是我国内河最大的多式联运港,是两江新区打造内陆开放门户的重要平台。经过几年的发展,果园港打通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开放通道,建立了“空铁公水”四种联运模式。2019年,获批成为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四川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和中国内陆地区开放的前沿,是我国向西、向南开放的重要枢纽。要贯彻落实省委“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加快构建高效通畅的物流大通道,打造“东南西北”通江达海的综合运输(物流)大通道。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要确保战略扎实推进,就必须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最大的工作力度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高点起步加快成势,以最强的使命担当推动“一极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落地生根加快实现。

——科学研判形势,确保川渝战略规划同心同向

科学研判全球、全国经济形势和成渝发展态势,精准谋划未来,高起点、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性构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体系。坚持用《规划纲要》引领“十四五”规划编制,深入研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双城经济圈建设带来的新机遇,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加强与重庆的战略协同、政策协同和工作协同,科学谋划未来五年企业发展目标和路径,将《规划纲要》“任务书”变为“施工图”,共同打造成渝地区国有企业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

——畅通川渝通道,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交通基础设施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先行领域,也是畅通经济社会循环的“动脉血管”。省属相关国有功能性企业要聚焦“内联”构建经济圈高效便捷交通网,加快形成成渝两市之间、成渝两市至区域内主要城市之间、成都都市圈内的3个“1小时交通圈”。积极推进成渝客专达速提质,畅通成渝地区内外城轨连接通道,借力借势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要加快现代物流枢纽体系建设,推动西部陆海物流贸易联盟运转,打造西部航空物流枢纽,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

——强化分工协作,建立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川渝两地血脉相连、文化相通,有着良好的协同发展基础。充分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推进小组作用,及时研究、统筹推进产业规划、产业项目、产业配套、服务一体化建设等重大事项。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分工协作,找准两地比较优势,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推动川渝地区国有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主体共建创新平台、科技创新基地,建立科技基础资源、大型科研仪器和工业设备共享共用机制,探索产业创新共同体模式。

——瞄准数字经济,助推川渝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发展数字经济对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川渝同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要准确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结合各自特色优势,加快培育形成有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携手打造优良的数字经济生态。注重发挥新基建“底座”作用,加快5G网络布局,加快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支持两地国企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产业,多举措促动川渝两地数字经济合作稳步推进。

——持续深化改革,不断增强国有企业发展动能

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以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为突破,不断推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推进三项制度改革。携手重庆国资国企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川渝两地省(市)属国企、地方国企、民企广泛合作,构建多元产权结构,搭建川渝共同产权市场。支持省属企业与重庆国资国企深化资本市场合作,发挥国有资本激励引导示范作用和杠杆放大效应,推进资产证券化。

——聚焦文旅融合,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是贯彻落实国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的重要载体,是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全力争取国家设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国家改革试验区”,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全域实行144小时过境免签,构建“蓉进渝出”“渝进蓉出”机制。规划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精品线路,合力打造文旅节会和巴蜀文艺品牌,实施“成渝地·巴蜀情”区域品牌培塑、实施巴蜀文创产品开发工程。保护传承川剧、川菜、蜀锦、蜀绣、石刻等巴蜀同根同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依托“三九大”“巴渝七大旅游品牌”,开发设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依托旅游线路促进川渝两地游客互换,提振文旅市场信心。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