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院庆“隽永的记忆 美好的未来”征文
党校离退休人群是一群普通的人群,又是带有一定特色的人群,党校离退休生活文化既是普通的离退休生活文化,又是具有一定特色的离退休生活文化,在庆祝建校六十周年之际,研讨党校离退休生活文化的特色,可以使我们去回顾它,总结它,珍惜它,发展它。为了便于我们对本校离退休生活文化特色的研讨,让我们先从党校离退休生活的几组文化符号谈起。
党校现有离退休总人数443人,其中离休干部43人,退休职工400人,党员总人数286人;党校近年来连续三届被省老龄委评为“敬老创模先进单位”,离退休工作处1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省级机关老干工作先进单位的称号,离休支部被评为2000年全国老干部工作先进支部,离休党支部的陆生苍同志被评为省“5·12抗震救灾模范”,近年来数十名离退休职工被评为校院优秀党员;离退休人员对党校离退休生活服务的满意度较高。可以这样说,党校离退休人员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优秀的群体和幸福的群体。在创建“老有所养 、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离退休文化中凸现出党校离退休生活文化的特色。
一、党校姓党的文化特色
离退休人员作为党校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地把离退休生活与党校事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退休心系党校,离岗情系党校,这是离退休人员与党校事业的天然情结,党校发展我高兴,党校停滞我着急,党校克难我鼓励,党校和谐我出力,这是党校姓党的文化在离退休人员身上的传承和融合,体现在“三个坚持”上:
坚持对党的干部教育事业忠诚的信念。表现为对党的理论正确性的坚定,特别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的坚定,不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化,始终坚定不移;对从事党的干部教育事业充满光荣感、自豪感,面对缤纷世界的各种诱惑,面对人生旅途中的各种坎坷,从事党校工作终身不悔,失志不渝,以此为乐,以此为荣;对个人名利始终保持淡定的心态,严于律己、艰苦朴素、淡泊名利。1983年,四位校级领导,离休干部主动向省委提出申请志愿退出领导岗位,退居二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正是对名利的淡定,对事业的执着,才铸造出党校是“净土”是“熔炉”。
坚持对党和政府形象的关注。表现为对创建新中国有着血与火的生死考验的经历,对建设新中国有着青春的奉献和辛勤汗水抛洒的经历,对改革开放有着探索、实践、创造的经历,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得出这样的结论,对当前这样得之不易的大好时代要格外地珍惜,安邦兴国关键在党,对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能力倍加地关注,对党和政府的形象积极的关心,对党和政府的号召热烈拥戴。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扶贫帮困送温暖的活动中,在抗震救灾献大爱活动中,老同志们总是慷慨解囊,捐款捐物更多,以此来表达对党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坚持对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研讨的浓厚兴趣。理论是灰色的,实践是鲜活的,理论随实践的发展不断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理论生命力之所在。表现为党校人的职业惯性:与理论为伍,与理论为伴,这是党校人与理论工作几十年生涯结下的不解之缘和深深地情怀。面对社会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用宽阔的视觉去观察,用深厚的感情去关心,产生浓厚的理论研讨兴趣。离退休各支部,特别是离休支部,对党中央的每一次重大方针决策,都制定好计划,分专题,分专人精心准备,组织好讨论,做到学习不断,思想常新。
二、温馨家园的文化特色
党校退休人员常有这样的说法:党校是我家,空巢不怕它,同事问温暖,组织常牵挂。离退休在党校,有如家的环境,家的温暖,家的感觉,这是党校离退休生活的真实写照。
党校离退休生活温馨家园建立在“四个基础”之上。
职业的感情基础。为了党的干部教育事业,大家从五湖四海走到一起;为了党的干部教育事业,无论是校长还是普通职工,无论是教师还是公务员,都是干部教育这架大机器上的螺丝钉;为了党的干部教育事业,必须敬业、勤奋、踏实的工作,这是党校人做人做事的基本要求。职业的情感基础,构成了党校离退休人员共同的价值取向,人格平等,学术平等,全局观念,整体形象,这为温馨家园的构建提供了基本素质的支撑。
友谊的情结基础。在长期从事的党校的工作中,几十年的共同工作,同志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对于离退休人员间的关系来说,虽说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已不存在,但却留下了前辈、师长、同事、朋友等这样一些一生都值得珍惜的情结,这是党校人纯洁友谊的体现,也是党校人真情相处的体现。这样的关系,由于它的无功利性,所以它是纯粹的、真挚的、长青的。友谊的情结基础,为温馨家园的构建提供了情感交流的支撑。
集聚的生活环境基础。党校在校区的分布上是一校四院,分为东校区、西校区、十一街家属区、中莲池家属区。党校离退休人员绝大多数都集中生活在这四个院子中。几十年来形成了良好的邻居关系和居家环境,生活中相互关心、互相帮助已成为一种自然。小家中有“大家”(指群体),“大家”中有小家,互融共存已成为一种共识,突破了现代城市生活中“匿名社会”的悲哀。集聚的生活环境基础为构建温馨家园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卫生环境、安全环境、文明环境、生活秩序环境的支撑。
组织的纽带基础。构建了良好的组织结构。离退休人员设立了党总支,建立了八个党支部和八个工会委员会,各支部、各工会又成立若干党小组和工会小组,学校还专门设立了为离退休老同志服务的离退休工作处。从组织的角度,把服务覆盖到每一个离退休人员,这就像人体结构,构建了一套良好的血液循环系统,把每一个细胞都有机的联系起来。同时,充分发挥各级组织机构的职责功能,各级机构的职责功能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叫做“服务”,就是为离退休人员服务,做好对离退休人员的关心、关怀、沟通、帮助。所以,组织就成为离退休人员精神依托和企盼依靠的保证。组织的纽带基础,为构建温馨家园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支撑。
建立在以上基础上的温馨家园使离退休人员有了家的温暖。有些离退休同志的子女在国外事业有成,想把父母接到国外居住,这些同志深切地感受到党校组织的温暖,婉言谢绝了孩子们的好意,叫孩子们放心,说“党校就是我的家”;有的同志生病了,孩子们因工作忙不在身边,组织就派人进行探望,使生病的同志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虽然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有的同志年岁大了,很想和人交流、交谈,老同志们经常见见面,聚一聚,相互交流,给老人带来了身心的愉悦和精神的慰籍——这就是温馨之家的感觉。
三、开拓创新的文化特色
时代的不断变化,需要观念的创新,人员的不断增长,需要组织方式的创新,需求层次的不断丰富,需要活动方式的创新,人员岁数的不断变化,需要关怀方式的创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党校退休生活充满活力的关键所在。开拓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
党校优良传统的开拓创新。
尊重老同志是党校的光荣传统。随着时代的变迁,形势的发展,使这一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从执政兴国的高度,校委提出了尊重老同志就是尊重历史,爱护老同志就是爱护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历届校委十分重视离退休工作,十分关心离退休工作,十分支持离退休工作,把做好离退休工作作为党校优良传统薪火相传的重要内容。
尊师重教,是党校优良传统的重要内涵。随着党校培训对象的变化,培训任务发展的需要,使党校尊师重教这一光荣传统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加深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这是党校人的共识。党校不仅有第一课堂,还有第二课堂,离退休人员是第二课堂主力军之一,用自己的好师德、好人格去影响年轻老师,用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去引导和帮助年轻教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营造团结和谐的校园氛围,为党校的发展繁荣尽一份心、出一份力,是党校离退休人员老有所为的共同追求。
遵纪守法,是党校优良传统的重要准则。以法治国,以章治校,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文明进步的表现,是党校有序发展的保障,作为党校离退休人员,接受党的教育几十年,更在遵纪守法方面做表率,教育好子女,帮助好家属,创建五好文明家庭,为党校创建和保持省级文明单位的荣誉尽心出力,是党校离退休人员老有所养的生活操守。
离退休生活的活动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的开拓创新。
组织形式上把对一般群众的组织与工会会员的组织结合起来,这是在新形式下,结合党校实际情况的一项制度创新,这既有利于更好的发挥工会作为联系群众桥梁的作用,更是解决了党校非党职工退休后无人管,不好管的难题,更加有利于学校的和谐发展,在活动方式上把离退休职工的一般性活动与工会组织的专业协会的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参加工会建立的摄影协会、乒乓球协会、歌咏协会、篮球协会、游泳协会、书法协会、毛泽东诗词协会的组织,使离退休人员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质量更高,更好的实现了“老有所乐”、“老有所学”。支部工作中把支部活动与工会活动结合起来,做到活动计划统一制定,活动经费统一安排,活动内容统一协调,更好的发挥了支部和工会的组织作用和服务功能。
管理服务职能的开拓创新。
离退休工作处的同志秉承一心为离退休人员服务的宗旨,班子几经变动,服务的宗旨意识不变,人员的不断变化,服务的质量要求不变,他们在继承、积累的基础上坚持创新,总结出服务老同志首先要解决感情问题,做到思想有感情,工作有热情,服务有真情,工作的全过程要贯穿一条主线,就是尊爱老同志,关心老同志,心系老同志,服务老同志,工作的流程上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他们每年看望慰问生病住院的离退休老同志上百人次,组织离退休人员活动上千人次,办理和发放各种经费,以数万元计,正是他们的真情和付出,离退休人员把老干处的工作人员看作是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兄弟姊妹,把离退休工作处当成是自己的家。
文化是历史的延续,也是时代的写照,让我们共同努力,精心呵护,尽心出力,共建共享,传承好党校的特色文化,发展好党校的特色文化,分享好党校的特色文化,使党校离退休生活特色文化这一奇葩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越燃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