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9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69年前的今天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
学习先辈的光辉事迹,勉励当代青年人,我们一行18人在孙科长的带领下来到张思德的家乡仪陇县参观学习。在张思德纪念馆,透过一件件陈列的物品,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浓重的历史气息,在讲解员同志的详细解说中,我对张思德同志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又重新感悟了“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张思德同志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战士,或者说他就是一个普通人,但他忠实地实践着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张思德纪念馆之所以动人心弦,启人思考,催人奋进,就在于它反映了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这就是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都是共产党人最可宝贵的思想品质,张思德以及许许多多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都是我们认真学习的榜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到了二十一世纪国门打开的今天,社会前进,经济发展,信息繁杂,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精神生活也极为多彩。思想活跃,价值观念多元,真可谓是多种价值取向激烈碰撞。如何在文化、经济、价值百花齐放的历史背景下保持一个共产党员的党性永不变色,如何在细小而繁琐甚至是默默无闻的日常工作中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不容回避的客观现实,同时也是必须做出回答的历史问题。因此当我们今天再来看张思德,来看他身上所体现的宝贵品质,重温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的时候,似乎有了不同于上个世纪的感受和思考,也更加有讨论、思考的价值。
重温了张思德短暂平凡但却熠熠生辉的一生,感受他默默无闻、勤苦奉献的崇高而执着的革命精神,对于我们青年一代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张思德当过勤务员、通信员、警卫员,搞过生产、烧过木炭。作为共产党的一员,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一意为革命利益和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而默默奉献。最后在执行烧炭任务中,因炭窑突然崩塌,为救战友的生命而不幸牺牲。张思德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一生无我想,尽瘁为人民”的英雄,当舞台灯光突然灭了,手忙脚乱的人们找不到梯子,张思德同志主动充当梯子;当主席的车子爆胎了,张思德同志翻了几个山头,连背带扛又滚,竟是一个人取回了新的车胎;当大娘的猪跑到了河里,张思德二话没说,跳进河塘里抓猪……张思德拥有着说不完的先进事迹,点滴间凝聚着他对党、对事业、对人民的纯而深的革命情感。
尽管一切是那么平凡: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故事,平凡的语言。然而,正是这种平凡产生了伟大。参观学习之后,在我内心产生了强大的震撼力,这种震撼力也来自心灵深处的一种向往,一种追求,一种共鸣。 张思德已经牺牲70年了。与那个时候相比,时代变了,条件变了,环境变了,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仍然熠熠生辉。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无论在什么环境和条件下,都要做到严于律己,洁身自好,一身正气。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弘扬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和道德情操,切实做到身正、行正、言正、名正,以张思德等先烈们为楷模,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通过张思德纪念馆的学习,使我深刻领会了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要时刻为人民利益着想,要为群众办实事,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才能做一个优秀的共产党。与此同时,更加加深了我对党性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它所固有的明显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特性,构成了我们党的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