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而作
丰碑永铸 浩气长存
——学习朱德同志诗有感
王 子 岗
蜀中自古出英豪,近世群雄灿日骄;
民族危机深重时,冲破关山剑出鞘。
百万兵藏英雄胆,鞍马运筹逐晨宵;
八年扫却东瀛寇,九洲共庆迎春晓。
孰料华夏国难宁,内战烽火罩愁云;
拔正中国发展路,横扫铁骑似千钧。
金轮飞凫风云急,巴蜀将帅立奇勋;
迎来中华新时代,史册彪炳孰与伦。
朱德同志是新中国开国元勋,他在八年抗日战争和创建新中国的血雨腥风的斗争,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立下的丰功伟绩是永铸史册的。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期战争胜利70周年,读了他的部分诗词,感慨尤深,内心的感佩敬爱之情难以忘怀,浅文以记。
一、壮志报国情系中华
青年时期的朱德眼观腐败无能的晚清政权,丧权辱国任列强宰割,与帝国主义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系约,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列强横行中华大地、人民生活极度痛苦,哀鸿遍野。古老的文明国家,到处显现着耻辱的印记和伤痕。年青的朱德在对同窗好友的诗中愤然写下了:
骊歌一曲思无穷,今古兴亡记忆中。
污吏岂知情似水,书生更应气如虹。
恨他狼虎贪心黑,叹我河山泣血红。
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
诗意易解,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年仅20岁的热血青年,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的坚强意志和在当时国家的现状下,表现出来的悲愤之情和立志改变社会现状的意志、决心和勇气。所以在时隔两年的1908年,他从成都高师毕业在东小任课一年后,为以实际行动报效国家,毅然辞职,徒步赴云南从军,进入陆军讲武堂,以伸从戎报国之志,激情写下:
志士恨无穷,孤身走西东。
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
气壮山河,目的明确,抱着改变祖国面貌,振兴国家肃清腐败,扫除阴霾浊气,使堂堂中华、再以新的精神面貌,屹立于世界,并愿为此而献身。从云南讲武堂毕业立即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斗争,民国初创,军阀割据,斗争极其复杂,他参加反袁世凯卖国复辟帝制和护法斗争。在长期的军派生涯中,大展军事才能和智慧,由士兵、营长而至旅长,在战争中不断立功受奖。在激烈的征战岁月里,他写出了不少激情壮怀,激励士气的诗句。
铁柱幸胜家国任,铜驼慢着荆棘游。
物色风尘谁作主,唯看柢柱正中流。(1911.11)
中华灵气在仑山,威势飞扬镇远关。
千秋汉业同天永,多少英才一时见。(1916.9)
戎马少年半同学,倾心为国志无违。
岁寒劲节矜松柏,正直撑天永不移。(1919年)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期间的这些诗词,我们读到是一种精神,一种觉悟,一种责任,一种希望,力量和报国之情,发自内心的情愫之作。通过军旅生活积淀过滤出来的真情而朴素的词句,都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畅的表达形式,在抒情诗中也是很具特色的。
在我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历史中,中国人民肩负着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双重重任。即:对外反对列强侵略和瓜分中国领土的阴谋,唤起中国人民自立自强,为捍卫国家主权而进行殊死的搏斗,重塑我堂堂中华国威的民族革命任务;对内反对腐朽、卖国投降和独裁政权清王朝和民国初期的袁世凯、北洋军阀的斗争,建立一个富强、民主的政权的民主革命的任务。这两项任务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已宣告完成。朱德以满腔热情和毕生精力投身于这些革命事业中,而且在这一斗争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值得特别推崇的是在激烈战斗岁月,他还能以宽阔的胸怀、潇洒的心情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抒发情怀,鼓舞斗志,展示了一代伟人英雄豪情和浪漫的风采,现在读起他们诗来我仍然激动与兴奋和推崇。
二、峥山岁月曙光普照
朱德同志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抗日战争胜利20余年间,是中国近代历史初现辉煌曙光,而斗争又特别血腥的一页。他从青年走向革命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成长起来并成为革命领导者,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的重要阶段。
1922年在德国留学期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次年到苏联学习军事,回国后参加并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成为我军的创始人之一。在几十年的战斗生涯中锻炼了他的钢铁意志和崇高的理想追求。在历次的征战中,身披战袍的他创造了各种辉煌战绩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从他的诗歌中,也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情况。
1939年的《太行春威》有:
远望春光镇日月,太行高耸气森森。
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
那时抗日战争已经爆发,在艰苦的太行抗日岁月里,以大无畏的胆识,自信与豪情写出:
百战新师惊贼胆,三年苦斗献吾身。
从来燕赵多豪杰,驱逐倭几共一樽。
在中国近代历史,抗日战争是最为悲壮激烈也是辉煌的一章。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期战争在近代历史中也是激烈而血腥的一页。日本军国义从甲午战争以来,一直把中国作为侵略、掠夺的对象,这个国家长期以来以其侵略性、掠夺性、残酷性和野蛮性而著称于世,在对外交往上不讲国际信誉的行为,不以为耻,背信弃义的狡诈行为,至今仍为掌权者沿用。对中国发动战争是想实现征服世界狂妄野心的一步。八年中把中国作为战场和屠场的令人发指的行为,至今仍为中国人民牢记。这一时期战斗是激烈的,条件是艰苦的,1939年朱德同志在《寄语蜀中父老》写道:
伫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
战士仍衣单,夜夜杀倭贼。
条件虽然艰苦,但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在战斗最为激烈的太行山区,他的诗起了鼓舞斗志的作用。
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
两岸烽火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1940年)
北华收复赖群雄,猛士如云唱大风。
自信挥戈能驱日,河山依旧战旗红。(1941年)
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团结起来,奋力抗战,挥动大刀长予,拿起枪炮和一切可以作为进攻和防御攻故的武器,共同保卫每一寸神圣的土地,是中国人民的呼声和行动,长江奔腾,黄河怒吼,马嘶风急,中华大地成为打败和埋葬侵略的战场。朱德用“倭儿”以喻日本强盗,以鄙视、蔑视语词称之,表现出不畏强敌精神和民族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是一曲奏响民族复兴的凯歌。正如“义勇军进行曲”歌词中说:“把我们的血和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抗日战争胜利之时,朱德已近60高龄,几十年来马不停蹄、人未离鞍,严寒酷暑,驰聘在枪林弹林和万水千山之中,取得抗日战争胜利,也是中国人民树立的带血的丰碑,昭示我们永铭国耻的丰碑。
三、战旗迎霞更从容
历史的发展总的来说有其自身的规律,但发展的具体过程中有时又不能人的意志为转移。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并未过上渴望和平幸福的生活。事与愿违,中国马上进入了又一场血雨腥风的绞杀。内战烽火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反独裁、反内战的三年解放战争是近代中国史上又一永垂青史的凯歌。
朱德同志重整戎装,再驱战马,指导一场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战争。在党的领导,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驰聘沙场,再次展现这位沙场老将风采和英雄气慨,打败了敌人,迎来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他的诗词更反映出历史特色。1945年12月8日《为柳亚子题诗》写道:
莫将胜利归麟阁,咱就人民子弟兵。
不爱金钱不惜命,愿为民主作长城。
写得朴实、真诚、坚定,为人民事业为追求民主自然矢志不移。在他60岁生日时董必武同志寄《七律》两首,他奉韵写出:
历年征战未离鞍,赢得边区老少安。
耕者有田风俗厚,仁人施政法行宽。
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
陕北齐声歌解放,丰衣足食万家欢。
抗战胜利后革命老区的民主,正是全国人民追求和向往的生活景象,这种生活本应继续下去,但内战烽火起,中国共产党率领全国人民奋起进行解放战争,投入内战血海。他的《冀北战况》《贺晋察冀区歼蒋第三军》、《十月战果》、《战局时局》、《寄南征诸将》……等都是这方面的写照和感慨。如:
飒飒秋风透树林,燕山赵野阵云深。
国贼难逃千载骂,义师能奋万人心。
战事从来似弈棋,举棋若定自无悲。
此地早成磐石固,南征犹怨义旗迟。
石门封锁太行山,勇士掀开指颐间。
兴安岭下楚江头,万里烽火接素秋。
国贼军心惊落叶,雄师士气胜秋风。
独裁政体沉云黑,解放胜旗满地红。
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
读这些诗引起诗精神振奋,从诗中读到了这场决定中国命运之战的战云,锥驷铁骑,大将指挥若定,谈笑声中,敌师溃堤,横扫千军之势,强敌飞灭。带来的是红旗遍中华,人民当家作主人。作为总司令的朱德用自己的坚强意志,军事智慧指挥才能,取得的辉煌战线迎来了新中国的建立。
从这些诗中我们还读到了他的豪情潇洒气质,诗词语言的驾驭运用功能和儒雅风度。在新中国成立后,他的诗词语言更为运用自如,诗语清新,读之旷心贻神,如入其境。
五台高耸白云飞,天朗气情路不远。
世人觉醒何须佛,来自西天自去西。
深山建公路,崎岖使之平。
幽谷多俊秀,草木尽峥嵘。
梅花开后桃花开,绿竹青松夹岸排。
惟有荔枝园更好,林中喷出温泉来。
再也没有硝烟的战争,静观欣赏祖国壮丽秀美河山,青草平原,诗情诗意进入了新的抒发天地,我们看到了另一形象的朱德同志。
四、情流珍忆岁月稠
人生留下诸多情怀,诗虽言志亦抒情。读了他的诗也读出他的亲人之情,战友之情,这些内容跃然于笔端,从诗中读出了他深沉的爱和从战斗岁月中沉淀起来战友同志的爱,是人生经历的珍贵篇章。
作为一代军事家悍帅猛将的朱德,一生的爱恨情仇在他的几百首诗中都有所体现,部分前已论及,自古豪杰亦柔情,朱总情真意亦诚。
对亲人的爱与情,最感人至深的是他在1919年11月写的对爱人肖菊芳去世时写的《悼亡诗》(七首),那时他年仅33岁。略举诗句:
草草姻缘结乱年,不堪回首失婵娟。
枪林弹雨生涯里,是否惊扰避九泉。
每次出师感赠行,凯歌归日更多情。
从今不再提红叶,除却巫山不是云。
萧娘瘦菊自芬芳,戎马生涯战争忙。
水月镜花空色相,风鬟云鬓易经霜。
忍别娇儿在襁褓,几度相思倍感伤,
凄凉不寐竞通宵,针线犹存伴寂寥。
何曾婉娈行长乐,空向芳魂赋大招。
从此泸江离别地,一流秋水逐波遥。
失去爱妻之情,痛彻心腑,战争岁月留下的情感,上薄云宵。面对亡妻幼子,凄苦难眠,留下的是无尽的追思和怀念,只有将悲愤之情化作“为援陷溺共除妖”的动力,投身于子弹横飞的战场。
长期革命战争共同奋斗的战友同志建立起来的友谊,不少反映在他的诗歌中,也是他诗中最为珍贵的组成部分。在1941年浣南事变后,陈毅任命为新四军代军长,在讨逆战中取得了辉煌胜利,为巩固华中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捷报传来,朱德兴奋吟成《我为陈毅将军而作》诗以贺。
江南转战又江东,大将年年建大功。
家国危亡看子弟,河山欲碎见英雄。
尽收勇士归麾下,压倒倭几入笼中。
救世奇勋谁与识,鸿沟再划古今同。
英雄气息相通,为共同目标相互鼓励与支持,陈毅在1946年祝朱德六旬大庆的也写诗祝贺:
高峰泰岳万山从,大海盛德与能容。
服务人民三十载,七旬会见九州同。
对他的丰功伟绩宽阔的胸襟,为民服务的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推崇。
写给董必武的充满战斗友谊的诗:
朋辈志同意相投,团成砥柱止中流。
肃清日寇吾侪事,鹬蚌相争笑列侯。
共同的抗日目标结成的友谊才能经受考验,担当起保卫家园驱逐日寇的重任。
抗日英雄左权战死,在1942年6月2日写下:《悼左权同志》
名将以身殉国家,愿将热血保吾华。
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青漳吐血华。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他在写给郭沫若的诗中信心满怀地说:
北国翻新看后劲,东邻陨灭可先闻。
内忧外患澄清日,痛饮黄龙定约君。
这首诗写于1944年4月,他对抗日战争的胜利,日寇的“陨灭”充满信心,指日可待,胜利之日与好友痛饮黄龙酒的心情诉绪笔尖。
新中国成立后,在1963年罗荣桓去世,他写的《悼罗荣桓同志》:
起义鄂南即治军,忠诚革命贯平生。
曾经百战摧强敌,留得丰功万古存。
诗中对战友罗帅的一生及战线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肯定。
陈毅同志的去世,朱德极其悲痛的,1972年的《悼陈毅同志》:
一生为革命,盖棺方论定。
重义又亲师,路线更高正。
写此诗之时他已是86岁高龄,又值文革那个特殊的年代,他能写出此诗实属难得。
一段时间以来,浅谈了朱德同志的部分诗,写下这点体会。夜深静思,深感他的诗写得那样朴实而又生动,新鲜而通俗,这种风格特殊反成绝唱不可替代。朱德同志1976年去世之日我在北京,我在一首词中对90岁高龄去世那特殊而又狂悖的“文革”时期,北京在“四五”事件后,朱老总去世时“民似木然,不悲不唁”这种特殊心情现仍浮现。近40年怀念,钦佩之情,他的崇高的形象永留之中。
201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