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22日,“5.12”汶川特大地震恢复重建暨巨灾应对国际研讨会在成都市锦江宾馆召开。此次研讨会由四川省、山西省、甘肃省和国家行政学院主办,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亚洲减灾中心(日本)、国际应急管理学会中国分会协办。来自5个国际机构、23个国(境)外40多位专家学者和国内2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就人类面临的自然灾害危机应对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广泛交流和研讨。我校(院)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裴泽庆教授应邀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并在大会上作题为《基层民主:灾后重建的重要保障机制——以都江堰市为考察对象》的演讲。
裴泽庆教授认为,基层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是维护基层群众利益、彰显群众主体地位、协调基层矛盾和冲突的实现载体和重要保障机制。在涉及灾后重建政策规划、救灾物资资金发放、住房分配安置、产业布局发展等一系列重大事项中,政府能否以及如何坚持以民主的理念、态度和方法问政于民、问计于民,还权于民、取信于民,充分尊重灾区群众的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既是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的重要保障,也是衡量基层民主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尺。一、基层民主在保障灾后重建中具有重要作用。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保障受灾群众主体地位;维护受灾群众民主权利;建构基层社会制度文明;塑造基层社会公民文化。二、以都江堰市为对象对基层民主保障灾后重建进行实践考察。都江堰市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损失惨重,经国家民政部等部门评估正式确认为极重灾县(市)。截止2009年底,全市规划总投资398亿元的灾后重建项目1031个,已累计竣工827个、完成投资280.6亿元,完成恢复重建目标任务的70.5%,投资总量和投资进度位于四川省极重灾区(市)县前列。该市灾后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提前完成,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基层民主实践的确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主要表现在:村民议事会:在灾后重建中实现还权赋能;零距离沟通:在灾后重建中凝聚共识和力量;摇号分房:在灾后重建中破解城镇安居房分配难题;借“眼”监督:在灾后重建中密切基层干群关系。三,以基层民主为保障进一步推动灾后重建和科学发展。灾后重建,是一项繁重的现实任务,同时又是一个艰巨的历史进程。当前及今后很长一个时期,还需要结合“十二五”规划,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基层民主为保障,充分保障群众的各项权利,进一步推动灾后重建和科学发展。具体来说,一是把基层民主与科学重建结合起来,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二是把基层民主与人文重建结合起来,推动公民社会培育;三是把基层民主与法治重建结合起来,推动制度文明建设;四是把基层民主与和谐重建结合起来,推动和谐社会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