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科社部副教授参加全国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08日 部门:科社教研部 文:科社教研部 图:- 签发人:杨继荣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和中共四川省委主办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研讨会2011年4月25日至26日在成都金牛宾馆举行。本次理论研讨会是围绕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主题召开的最高规格的学术盛会。会议期间,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会见了中宣部副部长申维辰等出席研讨会的领导和嘉宾。我部副教授李禄俊同志撰写的论文《论抗震救灾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从290多篇应征论文中脱颖而出,成为入选大会交流的三十九篇论文之一,并作为大会的七个核心发言人在大会上交流发言。
这次在5.12汶川大地震三周年前夕举行的研讨会引起了新闻界、理论界的强烈关注,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四川日报社相继进行了报到。427日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全文刊发了李禄俊同志的大会发言;四川日报在要闻第三版摘要刊发了李禄俊同志的大会发言。
李禄俊同志的《论抗震救灾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理论诠释:一是抗震救灾精神提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5·12”抗震救灾这一特殊实践中得到了全面生动的展现,其具有的强大力量受到了全面的检验。抗震救灾强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也让这一体系的社会认同度实现了拓展与提升。二是抗震救灾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的精华。抗震救灾成为了爱国精神的集中展示。这一精神使观念与价值观存在差异的人们都能用自身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共同的声音,那就是为灾区和政府分忧;同时又是这一精神让身处各地的人们能够统一行动,共同面对这一考验中华民族的重大灾难。三是抗震救灾精神凸显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无穷活力。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抗震救灾工作就是一次具有实践性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抗震救灾精神表现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无穷活力:1、反映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所提倡的爱国主义价值观;2、反映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所提倡的集体主义准则;3、是反映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所提倡的艰苦奋斗作风。四是抗震救灾精神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现实转化。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其实质就是理论在实践中的又一次新飞跃,是将精神转变为物质的又一能动过程。这一飞跃与转化过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观念到现实的转变过程同步。所以,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最终落脚点,是要将抗震救灾精神的各环节深入持久地运用于人们的生活、学习及工作当中,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