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飞越大渡河的壮举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同志的指挥下,演绎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彝海结盟等传奇佳话,最终转战至大渡河畔。尽管如此,红军仍处于前堵后追,以及蒋介石妄图“把朱毛红军变成石达开第二”的危险困境,飞越天堑大渡河成为唯一选择。如何渡过大渡河,毛泽东等党和红军领导人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地科学决策,通过制定和实施佯攻富林、强渡大渡河、两岸分兵、飞奔泸定桥、勇夺泸定桥的系列决策,最终胜利渡过大渡河,彻底跳出国民党蒋介石的包围圈,打开了北上的通道,为长征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摆脱危机急飞越
中央红军1935年5月12日在凉山州会理县城郊铁厂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决定: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到川西与四方面军会合,在川西北建立苏区。会后中央决定成立先遣队,以刘伯承为司令员、聂荣臻为政委,为中央红军北上四川开路。5月18日,又在四川西昌礼州开会,讨论行军路线,会议决定:放弃对西昌的围攻,取道冕宁过彝民区,强渡大渡河。
大渡河古称“沫水”,当时为岷江最大支流。大渡河中游泸定至石棉段,蜿蜒于大雪山、小相岭与夹金山、二郎山、大相岭之间,地势险峻,当时5月份正是河水上涨期,河面宽300多米,水深30米,流速每秒达4米,水流湍急、波涛翻滚、河宽水深,河底乱石重叠、暗礁漩涡丛生,十分险要。1863年5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领3万多人到达紫打地(今安顺场)之后,因河水大涨,先后组织了多次渡河均未成功而兵败被俘,留下了英雄末路的历史悲剧。如何避免历史重演,极大地考验着毛泽东等党和红军领导人。
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坐镇昆明的蒋介石便发现了中央红军北渡大渡河的战略意图,于是策划了所谓的“大渡河会战”,企图封锁朱毛于金沙江以北,大渡河以南,雅砻江以东地区,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他命令刘文辉、杨森部进入大渡河布防。于是川军收缴南岸渡河船只以及可作渡河的材料,全部集中到北岸,搜集南岸民间粮食运送北岸,实行坚壁清野,扫清射界,如南岸居民房屋可资红军利用掩护其接近河岸者,悉加焚毁。冲破蒋介石大渡河防线,成为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
飞越天堑铸辉煌
为胜利渡过大渡河,实现与四方面军会师,毛泽东等党和红军领导人实事求是灵活机动地进行一系列科学决策,最终飞越天堑,成功打开了北上的通道。
佯攻富林现生机。为迷惑敌人,5月19日军委派左权率红一军团第5团在大树堡佯渡,并广为散布红军将由此强渡,攻打富林、雅安、成都。左权、刘亚楼亲自到大渡河边指挥佯攻。命令部队沿岸收集渡船和架桥所需的木材,砍竹扎筏;还拆了关帝庙、陕西馆、王爷庙和设在大树堡街上的一个越西县分监狱,将房料运到渡口,动员了2000多民工、船工,修筑工事,积极做好渡河的准备,并在渡口沿岸的桑树、柳树上牵了很长的铅线,同时沿河戒严。红军宣传员不断在群众中鼓动宣传,说红军要从这里渡过大渡河,攻打富林镇和清溪县城,直取雅安,进军成都。当地的许多民工、船工也被动员起来,积极为红军造船、扎筏、修筑工事。佯攻的各项工作都做得十分严密,宣传也非常深入。当时的红军侦察科长刘忠后来回忆说,连不少的红军战士都误认为真的要从这里渡河。
红军要从大树堡渡河的消息,震惊了敌人。富林镇的守敌惶惶不可终日,日夜在北岸加紧修筑工事,加强部署,严防红军渡河。一封封急电向蒋介石、刘湘、刘文辉报告,要求速派部队增援。蒋介石、刘湘闻讯,急忙筹划调动人马集结富林一带,向大渡河下游两岸增兵,企图在这里围歼红军主力。敌人果然中计,放松了对安顺场、泸定桥等沿大渡河北岸一带的防备。红军主力于23日顺利通过彝区,25日在安顺场渡口强渡大渡河成功。在大树堡担任吸引钳制敌人的红5团,胜利完成佯攻富林任务,为红军飞越大渡河奠定基础。
强渡成功见曙光。为顺利渡河,从24日晚到25日凌晨先遣司令部便开始紧张地为强渡做准备。红军宣传员动员了20多名船工帮红军撑船渡河。船工们情绪激昂,纷纷响应,后来给红军撑船的船工有77人之多。25日清晨组建了突击队,由1营营长孙继先从2连报名的战士中选出来17名勇士组成了渡河突击队。25日上午9时,孙继先带领17勇士开始强渡。刘伯承命令重机枪手封锁敌人的火力点,炮手轰敌人碉堡。赵章成的两发炮弹就把北岸敌人的碉堡轰塌了。趁敌人火力减弱,小船迅速向对岸冲去,驶过中流,战士们个个抱着奋勇杀敌的决心,准备着冲锋。船快靠岸时,据船工帅士高回忆:“本来我们是想把船靠在对面尖石包,好躲过敌人的火力,但水流很急,船刚一进去就擦着礁石,‘砰’的一声,大家都以为船碰烂了,幸好没有碰烂,但已被冲到桃子湾了。这时,从船上跳下四个船工,拼命用背顶着船,另外四个在船上用力地撑,船才靠了岸。” 勇士们跳上岸,向山脚冲去。经过3个多小时的激战,除了4名勇士受伤外,红军在零伤亡的情况下顺利控制了北岸阵地,到下午5时半红一军团渡过一个营及两个连。随后,红一军团政治部的《战士报》第184期报道了红军强渡大渡河的英雄事迹。强渡成功为红军渡过大渡河打开了缺口。
安顺分兵奠胜基。26日下午,毛泽东等中共中央负责人赶到安顺场。因大渡河水流湍急,不能架桥,且只有四只小船,每天只能渡一团余人,毛泽东等党和红军领导人通过研究决定夺取泸定桥为渡河点,部署红一军团第一师及干部团归聂荣臻、刘伯承指挥循大渡河右岸,林彪率红一军团指挥部、第二师主力及红五军团循大渡河左岸,均向泸定桥疾进,协同袭取该桥。
对于红军来说,夺取泸定桥关乎红军的生死存亡,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毛泽东下达了死命令:左纵队必须在三天内,右纵队必须在两天内,赶到泸定桥。当然,毛泽东也做了最坏的打算,万一无法夺取泸定桥,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的右纵队,就到川西打游击。5月27日拂晓,红军两路部队经短暂休息,以急行军的速度奔向泸定桥。路上,又和沿途的川军发生了几次小规模战斗。
果断飞奔赢主动。5月27日晚上,左岸先遣队第4团便宿营在菩萨岗与猛虎岗之间一个叫什月坪的地方,距离目的地泸定桥还有240里。28日清晨红4团在行军途中接到军团长林彪的命令,命令第4团按原定部署提前一天在29日拂晓前赶到泸定桥完成夺桥任务。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敌情出现了新的变化,由于发现红军在安顺场渡河,蒋介石在知道上了红军在大树堡佯攻的当之后,于26日由重庆急忙飞到成都重新部署“围剿”,向泸定桥增兵企图阻击红军过河。
当红4团接到这个电令时离次日拂晓尚不足一昼夜时间,距离还有240里且道路坎坷,又有阻敌。团长王开湘和政治委员杨成武只能一边行军、一边进行紧急政治动员,鼓舞士气、统一思想。第4团于午时左右赶到猛虎岗山脚下。山顶上有川军24军两个连的敌人把守,修有碉堡和战壕等工事。第4团到时,山涧云雾迷漫,能见度低,敌人看不清红军的动向,只是在工事里盲目地乱放枪。红军便以大雾为掩护,发起突然袭击,一举占领猛虎岗。敌人溃逃后红军乘胜猛追,经弯东、桂花坪、共和、落尾坝、咱地、磨西等地,昼夜兼程,终于在29日拂晓时分走完了240里到达泸定桥附近,并迅速发动攻击消灭西岸的桥头守军。飞奔泸定桥,使红军又一次为渡河赢得了宝贵时间。
勇夺铁桥演奇迹。5月29日下午4时,以第2连连长廖大珠、指导员王海云为队长的22名勇士组成突击队一举夺下了泸定桥,占领了泸定县城,打通了北上的通道。在此次夺桥战斗中,红军伤亡仅3人,守敌残部经四湾、五里沟翻越二郎山向天全方向逃窜。
与此同时,右路纵队在刘伯承、聂荣臻的带领下,突破敌军层层封锁之后也从右岸下游赶来,于30日凌晨2点深夜到达泸定桥。虽已深夜,但刘伯承激动不已,不愿休息而非要去看桥。于是杨成武提着马灯,陪着刘伯承和聂荣臻观看了铁索桥。随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央领导人和中央红军大部队相继渡过天险大渡河,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南攻北堵”的大渡河会战计划,将国民党追兵甩在了身后,为党和红军实现从挫折走向胜利提供了保证。
辉煌壮举激奋进
从佯攻富林到勇夺泸定桥的胜利,毛泽东等党和红军领导人“运筹帷幄之中”,红军将士“决胜千里之外”,不仅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而且创造了人类挑战极限的奇迹,是执行“用一切努力不顾一切困难取得与红四方面军直接会合”的最高诠释。中央红军飞越天堑大渡河壮举,彻底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奠定了伟大长征胜利的基础。
忆往昔峥嵘岁月,可以激发我们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透过历史不难发现,飞越天堑大渡河,是革命理想信念的胜利,是将士忠诚拼搏的胜利,是人民鼎力支持的胜利,是全军团结协作的胜利。特别是,在毛泽东等党和红军领导人的指挥下,在崇高信仰和革命理想的指引下,红军将士以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冲破敌军重重围困和重兵追堵,征服严酷的自然环境,胜利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伟大壮举。历史已经证明:伟大的理想必定产生伟大的动力,坚定的信仰必然激发不懈的追求和坚强的意志,有了共产主义信仰,就有了坚定的奋斗目标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就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历史是不断向前的,要达到理想的彼岸,就要沿着我们确定的道路不断前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这段英勇壮举必将永远激励我们向前进。
(作者系雅安市委党校教育长、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