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水平。职业教育同样如此。当前,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关键因素和掣肘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短板。
一、当前职业教育师资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职教师资培养模式不够连贯,课程设置重复或脱节。在现行体制下,高校毕业生仍然是职业院校师资来源的主渠道,通常情况下,专科、本科毕业生可从事中等职业教育,本科、硕士可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然而,职教师资培养模式不健全,培养方案没贯通,必然导致培养不连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浪费,影响培养质量。
二是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常常教不得法。职业院校专业课老师尤其是技能型老师常常教学过程简单,教学方法单一,一般就是一个模式:老师示范→学生练习。至于其中蕴含的原理,往往无法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学生照猫画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得肤浅表层。而且学生由于不理解操作原理,导致学生后续发展乏力。
三是职业院校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不够重视,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慢。职业院校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例,这些教学特点会使教师过于注重自身实践技能的提升,而忽视对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提升,进而导致教师教育理念创新不够,既无法凝练教育教学成果,也缺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和方法。
四是职业院校老师科研意识普遍不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难提高。职业院校老师常常认为科研工作太高大上,离自己很遥远,自己只要把课上好就行了。科研意识不强,阻滞了其学术水平的提升,导致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偏弱,长此以往必然影响教学水平提升。
二、推进职业教育师资贯通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是培育“高职专科-职业教育本科—职业教育硕士”一体贯通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师范院校的特色优势,布局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牵头职教师资的培养培训工作。在高职专科的培养方案中加入培养学生师范素养和能力的相关课程,同时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实习基地,着重培养专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对于专升本学生,在培养方案上注重与专科阶段的衔接,避免出现课程重复,着重强化其理论基础,进一步提高其师范技能和实操技能,使其具备成长为“双师型”人才的基础;对于我省2020年开始招生的“2+2”职教师资本科学生,在培养方案研制阶段就与合作办学的职业技术学院充分沟通,将实践技能提升课程更多的放在合作单位,而将偏理论的课程、师范能力培养课程和其他素质拓展课程放在师范院校进行;职业教育硕士阶段的培养方案除了进一步夯实理论和实操外,其主要任务是跟随导师进行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使其成长为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双师型”职教师资。由此,使得各层次学生在校期间都可以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和相关专业的技能等级认证,成长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二是构建“养、训、赛”三位一体职教师资师范技能提升体系。为了有效提升培养的职教师资师范技能,在相关专业的高职专科、职教本科、职教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以及职教师资培训方案中设置多门提升学生师范技能的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三笔字、普通话、应用写作等。与课程培养同步进行的还有丰富多彩的教学能力提升训练和比赛,如校内试讲、校外教育实习以及磨课研讨、演讲比赛、三笔字大赛、教学技能大赛等,真正形成“养、训、赛”三位一体立体式职教师资师范技能提升模式。
三是强化问题导向,提升职业教育师资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在职业教育师资的职后教育培训中,要特别强调问题意识。这既是职教师资培训的主题,也是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论文选题和老师教育教学研究的课题。问题解决形成的成果,同时又构成新问题解决的资源。在施培高校的主导下,在培师资以课外指导教师身份,对在校师范生毕业论文的选题与撰写提供帮助和指导,或者在培师资与本科生、研究生合作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这样既帮助了在校师范生深入了解和研究教育实践问题,也通过教育教学研究指导或合作帮助在培师资解决了实践困惑,从而达到生师互动、联合教研的共赢效果。
四是注重示范引领,从小处着手启发职业教育师资的科研意识。职业院校教师对科研的畏难情绪,主要症结在于缺乏科研领路人,建议职业院校聘请科研大咖加强示范带动,鼓励老师们从小项目入手,启发其科研意识,逐步提高其科研能力。同时,科研实力较强的本科高校要与职业院校结对子,手把手指导职业院校教师撰写科研项目申报书、凝练科研成果、修改学术论文、筛选学术期刊等,以实际行动助力高水平、高质量的“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为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体系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第2期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进修班学员,现任西华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