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谁来振兴——乡村振兴之人才振兴问题探讨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基础和关键要素。
人才对乡村发展极为重要。村干部直接面对人民群众,是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人。行政村治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例如,河南省临颍县南街村王宏斌从1977年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44年如一日扎根农村,发扬“傻子精神”,艰苦创业,甘于奉献,带领全体村民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26家,实现年收入1亿元以上,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人才现状无法胜任乡村振兴。一是农村空心化。据统计,我省丘区部分行政村外出人口约50%,一些行政村高达70%、全家外出户达1/3以上。农村空心化现象依然较为严重,川东北某村一个组在家的村民只有8人,大量民房常年闲置无人居住。二是农民老龄化。留守村民以60-70岁农民居多。川东北某村留守在家的800位村民中,14岁以下的儿童约30%,50-60岁农民不到5%,60岁以上的近60%。三是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村干部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缺乏干事激情、工作压力大等问题。丘区某村5名村干部中,年龄最大的57岁,最小的49岁,平均年龄54.6岁,均为初中学历。四是农村人才现状堪忧。大学生村官留不住,村里大学生不愿回,村里能人往外跑,各类专业人才缺乏。农业企业或农民合作社普遍反映,农村劳动力都是一些六七十岁的老年农民,尤其是用工高峰时节,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以种植业为例,庄稼医生最为缺乏,农民因用药不合理造成的药效不好、成本增加、环境污染、农残超标等现象时有发生。
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建议。一是出台乡村干部激励政策。统筹村干部编制,与体制内干部同等管理,享受同等的工资晋级、职级晋升和福利待遇等政策,对业绩突出、工作时间长的村干部,可以实行职级破格晋升。对于在乡村工作满20年的干部,优先考虑调机关工作,以解决其养老就医、结婚成家、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借鉴西藏地区的做法,为村干部每月增发艰苦岗位津贴,且在村工作时间越长,津贴标准越高,让村干部在经济收入上有获得感。二是优化乡村人才创业环境。出台贷款贴息政策,对实实在在做农业的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政府优先提供一定额度、一定年限的贷款贴息,帮他们解决生产经营中资金投入不足等难题。出台基础设施配套政策,按照“产业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就配套到哪里”的原则,政府为产业发展做好道路、水利、用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以提高土地产出能力和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出台免费技能培训政策,业主可根据企业生产和发展需要,自主选择培训单位,自主确定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和培训方式,政府帮助其联系落实培训机构,全额补助培训费用。打好政策组合拳,让回乡创业的外出务工人员或愿意到农村投资的社会人士,能够从发展农业产业中赚钱盈利,形成良性循环。三是实施乡村人才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村干部知识更新工程,市县党校对村干部进行有计划、全覆盖的调训,提高培训针对性,提升村干部履职能力。实施农民技能提升工程,相关职能部门结合国家各类培训项目实施,大力培训职业农民和农业经纪人,为乡村振兴提供高素质的农民工人和管理人员,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四是创新人才下沉乡村机制。建议将村干部基层工作经历纳入各级公务员或事业人员的报考条件,鼓励大学生到广阔乡村干事创业、成长历练。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第35期县处级领导干部进修班学员,现任南充市农业科学院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