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聚焦“城市更新”

陈锋 张晓欢:“十四五”时期我国城市更新趋势

一、我国大城市发展由增量扩张逐渐向存量运营的内涵式挖潜转向

一是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的尾部阶段,将更多寻求以提质增效为重心的“存量”甚至“减量”发展。城市更新作为推动再城镇化的重要手段,成为提升人口与资源要素吸引力,实现功能重置、品质优化和土地价值提升的必然选择。二是人口红利加速衰减,大中城市将进一步借助城市更新来促进产业升级和激发经济潜能。

二、中央和地方不断深入推动城市更新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新引擎

一是有效释放城市更新巨大的市场空间,带动调整土地、资金等经济要素的投入与配置促进规模扩张、经济激励和产业结构优化。二是国家和地方以规划、行动计划和奖励等形式全面推进城市更新工作。

三、通过城市更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将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主方向

一是土地供应紧张与人口持续聚集,供需矛盾推动存量土地再开发进一步加速。二是国土开发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控增逼存”倒逼城市空间承载力潜能挖掘。

(调查研究报告 2021年第165号)

任荣荣:以城市更新为抓手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城市更新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建筑物和设施的升级改造,更是对城市建成区物质空间形态、经济社会结构以及人居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综合性行为。城市更新不是大规模“拆旧建新”,而是在融合城市文化与城市发展、充分利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采取拆除重建、综合整治、功能改变、历史保护等多种方式,提升城市空间的功能、效率和品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今年8月,住建部发布的《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要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尊重人民群众意愿,以内涵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为路径,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加强修缮改造,补齐城市短板,注重提升功能,增强城市活力”,这为我国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指明了方向。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将是“十四五”时期全国层面城市更新的重点领域,并将为城市更新的统筹推进搭建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框架。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总体指引下,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今年9月出台《关于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配套设施建设的通知》,旨在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不同城市将有阶段性侧重。一些大城市将推进老城区、重点产业发展片区和交通枢纽片区等重点区域的更新改造,通过城市更新提升城市整体能级。与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相适应的老旧厂房更新和保护再利用,将成为老工业城市和城市老工业区更新的重点领域。

总体而言,各地应结合城镇化发展阶段、人口产业集聚特点和财力情况,因地制宜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协调好拆除重建、综合整治、保护保育之间的关系,以及提升城市经济活力、改善人居环境与增进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以城市更新为抓手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中工网 2021年10月22日)

赵峥 王炳文 杨晓东:激发文化活力,促进城市更新

一、以规划引领和全生命周期管理为重点,彰显城市特色文化价值

一是在城市更新规划中更加突出文化价值。在编制城市更新规划中,将尊重、保护和延续城市文脉的理念贯彻始终,充分挖掘城市文化资源,系统阐释城市文化价值,明确城市文化品牌,统筹塑造鲜明的地域特色、独特的城市性格、精致的城市空间,并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和工作方案。二是加强城市文化价值全生命周期管理。把文化价值纳入城市更新项目规划、建设、管理的全流程,并在项目设计、核发规划、空间推介、土地供应、建筑方案审查等环节,设立相应监测和考核评价指标。三是加强城市文化价值的交流互鉴。积极拓展国际友好城市网络,主动学习和借鉴国际城市更新、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先进经验。同时,注重总结我国生动鲜活的案例素材,讲好中国城市文化与城市更新故事,增强我国城市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以城市设计和“微更新”为重点,营造城市文化品质空间

一是精细化开展城市设计。全面杜绝大拆大建,围绕文化价值主线,结合城市山水格局、环境条件和建筑风格等,加强天际线、视廊、色彩等城市风貌,城市街道、体量、建筑构造等公共界面设计,塑造特色城市空间,让城市留下记忆、让居民记住乡愁。二是推动城市建筑保护与利用。以历史文化街区及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类建筑为重点,进行保护、修复与活化利用,注重对历史传统、文化活动、建筑体量等要素的导控,促进建筑风格古今交融、历史文化与时代特色共生。同时,推动城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纪念馆等各类公共文化设施改造和新建,加强文化宣传与展示,塑造公共文化建筑新地标。三是注重城市空间“微更新”。特别针对旧城区权属交错复杂、历史保护要求高、单一更新手段难以推进改造的问题,统一规划布局,进行渐进式、小切口的局部改造,通过合理的功能置换、特色文化场域塑造,增强城市空间文化品质。

三、以数字文化和文旅融合为重点,增强城市文化产业实力

一是加快发展城市数字文化产业。把存量空间改造升级与文化产业结构升级结合起来,支持城市骨干文化企业参与城市更新项目,围绕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深度应用,改造提升演艺、娱乐、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业态,大力发展数字创意、数字娱乐、网络视听、线上演播、沉浸式体验等文化产业新业态。二是推进城市文旅融合发展。将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更新项目,与旅游景点串珠成链,并将城市文化内容、文化符号、文化故事融入旅游景点,纳入旅游的线路设计、展陈展示、讲解体验,在文旅融合中盘活城市文化资源。三是优化城市文化产业生态。依托城市更新项目,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创业社区等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载体,构建便于知识和创意交流、传播的社会网络,营造了“创意式生活”的文化氛围,吸引各类“创意群体”集聚,培育城市文化实力提升的产业生态。

四、以保留“烟火气”和社会共治为重点,涵养城市文化的社会厚度

一是保留城市人居“烟火气”。以社区为中心,提升更新片区的公共服务质量,完善增补街道级、居委会级公共服务设施,在具有产业功能的更新社区,增加洽谈交往型、休闲娱乐型、商务服务型等配套设施,创新建设一批“小而美”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空间,持续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二是完善基层公众参与渠道。将基层社会心态塑造、市域社会治理与城市更新结合起来,充分注重民情、采纳民意,发挥“社区议事厅”等参与沟通平台作用,鼓励政府部门、企业、个人互动,鼓励原有居民与新入居民之间交流,实现多方参与、共治共赢。三是发挥专家和社会组织作用。鼓励和支持高校和智库专家,社会团体、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在城市更新和文化建设中,发挥专业优势,积极保护传统文化,推动现代文化理念传播,承担城市更新公共空间设计、管理和运行工作,共同营造共建共享的文化氛围。

(调查研究报告 2021年第206号)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3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