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际关系看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显著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加强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要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政党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对能否顺利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具有显著的优势。在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征程中,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从党际关系的角度来看,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有别于西方执政党与在野党之间竞争性的关系模式,而是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合作性的关系模式,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是亲密友党。党际关系对一个国家政局的稳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深具意义,从党际关系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显著优势,对于我们坚定政党制度自信,进一步发挥好参政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一项重要创举,就是实现了政党关系模式的革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是在竞选成功和失败之间做二选一,其关系模式是“执政—在野”的非此即彼模式;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是“执政—非执政”的模式。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创新了政党关系的模式,形成了党际间“唱大合唱”,创造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领导—合作、执政—参政”的关系模式,改变了以往政党之间零和博弈的局面,形成一种法定条件下长期合作的共生关系,从创新党际关系的角度为维护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下,各民主党派是中国政党政治的积极参与者,是与执政党合作共事的亲密伙伴。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党际关系,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过反复探索、试验、比较而得出的宝贵成果,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满足中国人民的意愿和要求。这种合作而非对抗的党际关系,既有效克服了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又提供了利益表达的平台和机会,从而有利于维护政治稳定和扩大政治参与。实践证明,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运行方式有利于维护政治稳定,其中十分关键的一点,就是这种合作而非对抗的党际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使得不同党派之间形成了相向而行的内生性动力,在共同价值目标的引领下,携手前行、共同奋进。
在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西方竞争性的政党制度模式的弊端更加凸显,由于多个政党激烈竞争和相互攻讦而导致内耗不断,无法形成发展合力,更无法聚焦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长远规划和战略。由于竞争性的选举制度以获取“选票”为目的,各党派之间都是围绕尽可能更多获取选票来开展活动,社会大众的切身利益被获取选票的需求超越,民主成为“选主”,民主政治成为了“金钱政治”。虽然“一人一票”的选举机制使得西式民主在形式上体现了民主的要求,但在本质上却与民主的实质——人民当家作主日益远离。在选票之争、政党分裂的背景下, 族群问题、人种问题、宗教问题,甚至是病毒问题都被政治化处理,为了坚持所谓的“政治正确”,使许多本该得到解决的问题长期闲置。在政党纷争的环境中,党派之争超越了政策优劣之争,党派利益超越了社会大众的切身利益。
在西方竞争性政党制度下,“一人一票”的选举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本和社会对政治力量的制约。但是,对资本力量却没有形成有效的约束,使资本权力化和权力资本化的现象日益严重,资本以利润优先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逻辑,在一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占据主导地位,社会大众的民生需求,底层人士的生活保障,不同族群的平等权利,都已让位于资本的利益需求。
而反观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确保了政治对资本和社会力量的领导,社会大众的利益有了坚强保障。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合作而非对抗的党际关系,避免了政党纷争带来的社会撕裂,不同族群、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不会成为党派之争的工具。实践证明,和谐的党际关系不仅有利于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助推经济快速发展,更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为多民族国家维护政治稳定筑牢基础。
总之,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作为合作型政党制度,奉行的是一种合作而非对抗的关系,其运行方式能有效避免政党对立、政党竞争造成的政治动荡和社会撕裂,防止政治力量之间的重大分歧和对抗,推动社会共识的形成,减少政治发展中的内耗,降低社会运行成本,多党合作凝聚国家治理的价值共识,有序利益表达,扩大政治参与,对政治稳定、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既是合作关系,也是互相监督的关系,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的互相监督有利于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避免一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公共权力运行方式的随意性,增强公共权力运行的规范性,为维护社会长治久安提供监督保障。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