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丁真效应”四两拨千斤——对甘孜州旅游跨越发展的思考

黄 河

随着“波哥”一个10秒的抖音短视频发布,四川甘孜藏族男孩丁真一炮而红。人们被他那清澈的眼神、纯真的笑容、帅气的容貌所打动,丁真背后的蓝天、白云和草原就是人们所向往的诗和远方。丁真不仅自己成了“名人”,同时也带火了家乡的旅游业。

 

化茧成蝶——丁真效应

丁真,四川理塘的一名藏族帅小伙一时间火爆全网,成为多省文旅官网邀请对象和蹭热对象,他的走红不仅是一个人的爆红,更展示出了高原独有的“景色之美、文化之美、时代之美”。从甜野男孩到理塘目光,从家乡热度到全国文旅,丁真给理塘乃至整个甘孜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也给偏远落后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和路径,“丁真效应”反映了数字化时代任何一个个体都因为其本身的特质不同而成为时代的焦点,并在这个焦点的光环下形成“虹吸效应”。

 

“丁真效应”实现的原因

丁真一夜成名有其偶然因素,但并非天降“馅饼”,深入思考近年来甘孜州旅游发展之路,其本质是厚积薄发的必然。

“丁真”沃土: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资源

甘孜州山川雄伟、景色瑰丽,有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原始、最独特的高山生态系统,集中了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的所有自然之美,集聚了四川省尚未开发50%的世界级旅游资源。文化资源独特且具唯一性,甘孜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古老藏文化与藏经文制版、藏族文化典籍文献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之一,孕育了享誉世界的康定情歌文化、丹巴古碉文化、藏寨文化、格萨尔文化、锅庄文化、茶马文化、宗教文化等独具特色的康巴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丁真”生机:致力于全域旅游发展目标

2011年,甘孜州率先在全国提出“全域旅游”概念,把全域旅游定义为全域资源、全面规划、全境打造、全民参与,整个甘孜州处处是风景。把全州15.3万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大景区,整体实施《全域旅游规划》。2013年出台《实施全域旅游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和《甘孜州优先发展旅游业实施方案》全面明确发展思路、发展目标、重点项目和保障措施,推动全域旅游从支柱产业向主导产业转变。2015年,国家旅游局下发《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实现全域旅游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9年稻城县获国家第三批“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2019年接待游客3316.6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66.98亿元,已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全省最具支撑力的全域旅游目的地之一。

“丁真”机遇:源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由心生,丁真笑容的纯真、眼神的清澈,内心处于真正的平静源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脱贫攻坚,人民步入小康生活的真实反映,是千千万万双“眼睛”对于更加美好生活期待的一个缩影。丁真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体现,展现出文明的包容性,在这个包容的大环境下,为个体出现搭建极大的舞台,更多新的社会经济现象的产生也更进一步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丁真现象有着自身的正面社会意义。

 

“丁真效应”的启示

深刻反思,甘孜州旅游仍然存在明显的短板,区域位置仍然处于劣势,基础设施落后,交通、通信“瓶颈”制约突出,核心景区吸引力未充分彰显,景区景点统筹发力不够,地区发展不平衡,东南热、西北冷的局面仍然未得到改变,干线热、支线冷的情况普遍存在,群众旅游经济意识落后,旅游红利直接惠及群众仅限于少数,旅游深度挖掘不够,“靠天吃饭”仍然是主流,这与全域旅游目标要求相距甚远,“丁真效应”的出现为甘孜州实现旅游跨越发展给予了新的启示。

打破“木桶原理”的束缚

回望甘孜州旅游发展走过的路,按部就班地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加大宣传力度等,总之,把每一个短板补齐,万事俱备,就等客来。虽然这是一种发展模式,但需要前期的“大投资、大宣传、大建设”,全州经济发展水平难以靠自身财力在短期解决,上级财力的支持也难以满足15.3万平方公里“僧多粥少”的需求,与此同时,时代发展步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急切期盼,难以给予甘孜州这么多的时间,例如:海螺沟从1987年正式运营到实现规模效益,在曲折坎坷中走过近30年的路;稻城从开发到实现盈利也经历了20多年。而丁真的出现,印证了“晕轮效应”在旅游中是一条新的发展之路,甚至是一种捷径,能在基础设施“负债”的情况下仍然让旅游业一枝独秀并形成带动效应。客观分析理塘的旅游环境,其基础设施仍然落后,生存环境恶劣,号称海拔最高高城,区域位置也不突出,虽然经常开展八一国际赛马节、山地旅游节等大型旅游推介活动,但只能用“不温不火”来形容。丁真以一己之力,2020年最后3个月,理塘接待游客达23.93万人次,许多游客不顾理塘山高路远、温度低、高反严重也要专程前往,突破了以往旅游发展“常量”思维,成为“变量”新思路。

撬动旅游发展的支点

大道至简,纵观全州旅游发展走在前列的几个县,都有一个“支撑点”,也是一个“制高点”,在其引领下,带动了整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康定因一首《康定情歌》而火了一座城,泸定因一座泸定桥而火了一座城,理塘因丁真而火了一座城,稻城因一篇《消失的地平线》而火了一座城。火在不同的年代,火在不同的地点,但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历史造就,契合时代需要,康定情歌展现的是茶马古道上的民族融合文化,泸定桥彰显的是伟大的长征精神,稻城亚丁是对蓝色星球净土的向往,丁真追寻的是真善美。旅游不仅是人对景的“欣赏”,更是人与景的“对话”,“丁真效应”实现了旅游的人与景的“对话”,破解了国人走马观花式的浅表旅游。丁真不是千篇一律、照抄照搬,丁真是一个人,但更应是一种文化、一种资源甚至是一种特质,注入全域旅游的方方面面,要提炼升级,以一个“商人”的嗅觉,去预判和放大,从本地资源中提炼出自己的“丁真”,实现走在潮流的前列并引领整个潮流。

倒逼中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2000年,全国第一个七天长假给处于甘孜州东大门的泸定县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五一”泸定游客人满为患,从未有过的“爆城”,各级各行业一时间措手不及,市场上连锅盔都被一抢而光,旅馆更是供不应求。正是在这样的倒逼下,以市场为导向,完善旅游配套建设,提升服务水平,使之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破解了为了旅游而旅游,实现了从“伐木、开矿、建厂”到发展旅游的转型,但这个转型是以巨大的付出而实现的。丁真以极小的付出,就获得巨大的市场信息“反馈”,极大提高了工作中的“允错率”,市场的倒逼效应能为旅游发展市场“缺口”给予更具体、形象、真实的数据体现,实现了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明确了未来的方向。

(作者系省委党校第30期民族地区领导干部进修班学员,现任甘孜州新龙县政府副县长)


版面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