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由四川省党的建设研究新型智库、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党建教研部、四川省党校系统中共党建党史学会以及四川省党的建设研究高水平团队主办,以“百年党史与新时代长征路”为主题的理论研讨会在成都市委党校召开。此次会议重点围绕百年党史的主题与主线、百年党史的经验与启示、如何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交流。
圆桌论坛“如何从百年大党迈向百年强党”,重点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由七位专家学者发表了各自看法与思考,为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与如何走好新时代长征路提供了借鉴。
建设世界上最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 王凡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上,100年也许只是历史的一瞬间。但中国共产党的100年,是彻底改变近代中华民族苦难命运的100年,是根本决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100年,是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100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无数人间奇迹的100年。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是个小党。当时中国政治舞台上有312个党,但大多淹没于历史的长河里,唯有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党员总数为9191.4万名,基层组织468.1万个,成为百年老党、超级大党,世界第一大党。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问题是百年老党、大党是不是百年强党?过去强是否意味着现在强、将来也强?习近平总书记讲,苏联共产党20万党员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200万党员打败了法西斯,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但近2000万党员,既无外敌入侵、内无动乱,一夜之间丧失了政权,宣布解散。所以,老党、大党并不意味着就是强党。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由大国而为强国,必然要以中国共产党由大党而为强党为必要条件。强国以强党为前提和保证,强党以强国为目标和支撑。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第一大党、超级大党,但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同时大也有大的难处。把这么大的一个党管好很不容易,把这么大的一个党建设成为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更不容易。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有一系列重要论述: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审议“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方案时提出,“我们党要搞好自身建设,真正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一个政党”。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告诫全党“四个不容易”: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提出“百年大党之问”: “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如何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青春活力,如何永远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如何实现长期执政,是我们必须回答好、解决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我们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走过百年光辉历程、在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70多年、拥有91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要始终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进而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的成功密码,使我们党从百年大党迈向百年强党,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靠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迈向强大
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韩宏亮
从百年大党迈向百年强党,是总结党推进伟大自我革命和领导伟大社会革命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完成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世界上最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必须选择。完成这样的战略任务,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统一思想、指导实践、推进工作。
迈向百年强党必须解决好时代课题。衡量中国共产党是不是百年强党,有系列评价标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能不能解决好时代课题。如果解决不好时代提出的课题,怎么能叫强大政党呢?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为、也一定必然成为百年强党,就在于其能判断好、把握好、回答好时代提出的课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必须、也一定能够回答好中国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执政之问,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这艘巍巍巨轮行稳致远。
解决好时代课题必须靠党的创新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就是在不断回答时代提出的课题中前进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一部党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更是运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时代课题、世界难题的历史。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靠党的创新理论的指引。
以党的创新理论统揽百年强党建设。党的创新理论唯有源源不断转化为全党的自觉实践,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不断增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创新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伟大自我革命和伟大社会革命的行动指南。全党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要把学习贯彻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大功夫、下苦功夫、下真功夫,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打铁必须自身硬,全党必须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立志于书写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确保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靠把握历史规律和大势迈向强大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张洪松
党经过百年,已经成长为大党,同时也是强党。如果不强,是没有办法领导大家取得这样的成就的。迈向强党,是在大已经毋庸置疑的情况下,如何永葆青春活力的问题,实现恒久的强。
为什么要把握历史规律和大势?新时代,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党是领导核心,党首先实现由大到强,是国家由富到强的关键所在。同时,历史规律和大势是中国人思考问题的基本范畴。
如何把握历史规律和大势?
首先,从历史长河中洞明历史规律。一是要从五百年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二是要在百年党史中把握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三是要在七十多年新中国史中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四是要在改革开放史中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其次,从时代大潮中认清历史方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时代特征是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时代主题是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时代特征是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时代主题是兴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时代特征是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时代主题是富国。十八大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代主题是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今天做事,要以是不是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来评判、评价。
再次,从全球风云中把握历史大势。党诞生在十月革命开启的社会主义兴起的世界大势之中。新中国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世界大势中诞生。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势中作出。今天,世界出现了新的大势,就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最后,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这是坚持群众史观的必然要求。立场是一切为了人民,方法是一切依靠人民,最终人民是“阅卷人”,守江山就是守人民的心。
从四个维度深化对党的性质宗旨的认识
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张蔚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进一步深化对党的性质宗旨的认识,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本色。
从理论维度深化对“我是谁、为了谁”的认识。在马克思、恩格斯对党的性质规定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党的性质的认识。党的性质决定了党的宗旨,从毛主席的“师生论”,到邓小平的“工具论”,再到习近平的“人民中心论”,表明认识深化与理论成熟。
从实践维度深化对“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党是人民群众的领导核心。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调查研究是党的传家宝,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表明实践发展与制度完善。
从规律维度深化对“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认识。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党风廉政建设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从三大优良作风、两个务必,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再到反“四风”;从第一次廉政风暴,到“三反运动”,再到“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表明对规律的认识和熟练运用。
从学术维度深化对“党群关系同心圆”的研究框架认识。党建作为一门学科,需要建立自己的学术研究框架。从党的性质宗旨、鲜明本色角度,主要是“党群关系同心圆”研究框架,这一框架着眼于党的自身建设、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重点解决“人”的问题。当然,也需要与“党—国家—社会”研究框架相互补充、结合运用,表明学科的建立和不断发展。
靠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昂扬精神迈向强大
成都市委党校(成都行政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吴欣
艰苦奋斗既是一种实践,也是一种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红色精神谱系里头,有很多与时俱进的变量,但也有一些常量。艰苦奋斗毫无疑问是属于常量中的一个。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要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革命精神,发扬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他说这是有很深考虑的。因为在我们这样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多么伟大、又是多么不容易的一项事业。非有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大无畏的艰苦奋斗精神不能成功!
一是关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所谓传统,它不是一时一地的权宜性的提倡,而是经验积累、历史沉淀到已经融入中国共产党的血脉与灵魂之中。从近的看,我们创造的脱贫攻坚的奇迹就是艰苦奋斗精神在新时代最鲜活、最生动的体现;从远的讲,那就是毛主席同志早就指出的:“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如此。”
而邓小平则是把忽视了对艰苦奋斗的教育与提倡作为一条最重要的教训从反面来强调它的重要性。他说:“在经济得到可喜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没有告诉人民,包括共产党员在内,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这是最大的失误。坚持这个传统,才能抗住腐败现象。这是从中国几十年建设中得出的经验。
三是,关于艰苦奋斗的核心价值。我个人体会,就是一种精气神。是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百折不挠的斗志、把革命进行到底的热情与干劲。事非经过不知难。邓小平当年说“杀出一条血路来”,听起来何等悲壮!今天也是一样,如果没有那么一股子干的劲,闯的劲,哪有我们今天论坛主题“从百年大党迈向百年强党”的慨而慷?!
三是,怎样更好地继承与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领导同志都是把艰苦奋斗作为我们党的传家宝反复加以强调的。说它既是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的工作作风,又是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的思想作风。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我以为精神的力量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于对我们党的宗旨、理想、奋斗目标、信仰等等发自内心的认同。只有在认同的基础上,才能油然而生使命感与责任感,才会有艰苦奋斗的自觉与担当。认同产生执行力,并升华为精神,并最终定格为信仰、信念、信心。所以,从更深层次的根本意义上讲,艰苦奋斗是基于一种精神追求、一种价值信仰、一种理想认同,自然而然生发的精神面貌与工作状态。
所以,新时代长征路怎么走?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奋斗精神一点都不能少,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奋斗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这不是什么高大上的要求,我们都可以做得到。
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教研部讲师 张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更好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百年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展现出新的生机活力。为更好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好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需要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健全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用列举方式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等16项重大工作,从顶层设计、机构设置、职能配置等方面形成和完善领导重大工作的体制机制。
二是强化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职能作用。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推动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更加积极履行决策、检查落实等职能,统一各委员会名称,进一步维护了党中央集中统一。
三是完善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落实机制。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既是党的组织体系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以实际行动维护党中央权威的内在要求。
四是严格执行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制度。《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明确规定了请示报告什么、怎么请示报告等基本问题,关键是从讲政治、讲党性的高度坚决有力落实好《条例》精神。
五是健全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组织制度。党的力量来自组织,不断完善民主集中制,不断完善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等各类组织在内的党的组织体系,是保证党的集中统一的组织基础。
警惕信仰风险 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党史教研部讲师 邱潇
今天给我定的题目是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我想谈谈党内信仰缺失风险。
第一,信仰是有层级的,成为坚定的信仰者不容易。什么是信仰呢,我们汉语大辞典上给出的释义是“信仰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的行动的指南或榜样”。那么马克思主义信仰呢,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极度相信尊敬,并作为自己的指南,就叫马克思主义信仰。信仰分层级,最高层的是政治信仰,中层的是道德信仰,基层的是生活信仰。不同层级信仰可以转化,政治信仰也可能退化。
第二,党内有两种信仰的生成途径。一条是理论认同到政治认同的道路。理论认同形成的政治认同是较为牢固的。任何一个党的干部,不可能自发地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必须要有深刻的理论认识形成理论认同。习近平总书记说党的干部要把读马列主义经典当做一种生活习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真读、真懂、真信、真用,是个富有逻辑的过程,不可能颠倒。而另一条是情感认同到政治认同的道路,它主要生成于对党的阶级情感。党员干部不能仅有情感认同,还应该不断进行理论学习,做到理论认同,从而在思想上入党,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