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梓潼融合发力赋能党校高质量发展

根据省委和绵阳市关于《县级党校分类建设计划实施方案》规划要求,近年来,梓潼县委党校大力探索与中国两弹城“校地”、与绵阳市“两弹一星”干部学院“校院”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成果共用、经验互鉴的融合发展新模式,成功蹚出了一条以“党校+基地”“党校+干部学院”深度融合推动县级党校高质量发展的特色新路。

重大事项共商共议。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县委领导下的校、院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凡涉及双方硬件建设、教学科研、课程开发、人才队伍建设、师资使用等重大事项由县委统筹,绵阳市“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和梓潼县委党校共同商议,互提意见建议,共议发展大计,形成共识后实施。

基础设施共建共管。依托中国两弹城,梓潼县委党校和绵阳市“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实行校、院区共建。校、院区总投资3亿元,建筑面积约50000平方米,能同时容纳700人学习培训。校、院区基础设施完备,建有学员酒店、学员餐厅、教学大楼、报告大厅等主体建筑,配置图书馆、健身房、影视厅、休闲茶吧等设施。校、院区功能不断拓展,投资4.5亿元、建筑面积达29000平方米的三线建设博物馆、航天科技馆将于今年底完工。校、院区基础设施集约共建、协作共管,有效避免了重复建设、盲目投资、贪大求新、投入产出比低等问题,充分保障各自教学培训需求,相互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培训资源共联共享。中国两弹城是孕育“两弹一星”精神的摇篮,为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提供了不胜枚举的生动教材和鲜活案例,为校、院开展党性教育和干部培训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坚强的精神力量。校、院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联动组织教学科研骨干力量深入挖掘“两弹一星”精神丰富内涵,精心打造现场教学基地。目前,已成功打造功勋墙、邓稼先旧居、王淦昌旧居、两弹元勋家风馆、同心广场、“两弹一星”纪念馆、邓稼先小道、绵阳党建文化公园、三线建设博物馆、航空航天科技馆等现场教学点和微党课,精心编排话剧《国魂》《丰碑》并应邀赴中央党校为其干部职工和主体班学员进行汇报展演,编辑出版《两弹故事梓潼篇》《九院在梓潼之轶事》《九院在梓潼之印记》《梓潼红色记忆》等红色读本。拓展挖掘原九院院部、四所、六所、十所等三线建设遗迹和红军烈士陵园、红军桥、红军战壕、红军指挥所、红军烈士纪念碑等县内红色资源和红色文化遗迹,拓展开发县域基层治理、乡村振兴、河(湖)长制管理、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梓潼方面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在全县打造了现场教学点20个,特色培训专题20个。

师资队伍共育共用。按照“筑巢引凤、错位引才、人才共用”的原则,校、院坚持人才引进、教学研究、课程打造一盘棋,通过“人才共培、 师资共训”的方式,共同探索人才前置培养、共融共享共赢发展模式。立足融合发展、错位发展、补位发展,增进师资人才队伍交流,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干部学院将人才引进重点放在高层次人才,每年选派一批骨干教师到县委党校主体班授课。县委党校将人才引进重点放在中等层次人才,每年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干部学院授课和带班学习。同时,定期开展青年教师说课评课活动,共同参加省市党校系统培训学习,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来校、院授示范课,不断提高校、院教师教学水平。目前,校、院共引进储备本科学历师资4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师资9人,聘请国内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75人。

教学科研共创共进。以特色课程开发为抓手,组建课程开发团队,从联合调研到框架搭建,再到课程打磨,取长补短、共同开发。每年联合开发课程不少于5个专题。优化科研力量,共同建立学术团队,建立课题联合攻关机制,每年联合举办学术交流活动不少于一次。拓展学术交流方式,校、院合作承办全国性高层次学术研讨会议。联合举办各类培训班283期,培训各级各类干部38984人次;开发核心理论课程50余门、特色课程28门、精品课程80余门。其中,县委党校教师主讲的专题《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被中宣部评为优秀理论宣讲报告,并入选中组部中国干部网络学院党性教育精品课程。为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提供交流平台,共同组建绵阳市社科联“两弹一星”文化研究中心。2020年10月,顺利举办首届科学家精神论坛。2021年底,县委党校科研咨政成果取得显著突破。其中,省委党校、市社科联结项课题8项,市委党校决策咨询课题4项,入选省市委党校理论征文12篇,入选市三大学会结项课题1项,有4篇决策咨询报告获梓潼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各项工作综合考核获全市一等奖。

(周建军 严新志)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3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