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历览中国之制 坚定文化自信 ——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

◇ 曾建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表达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我国历代先贤在治乱兴衰中,积淀了丰富的制度思想,是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精华所在。党校学习期间,再次品读钱穆先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更觉开卷有益,更加坚定文化自信。该书针对当时西学东渐,盲目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与政治制度而作,梳理汉、唐、宋、明、清五代,政府组织、人才选拔、土地赋税等制度,深刻阐述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这其中许多制度,不仅当世为周边国家和民族学习模仿,至今仍对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是行政管理制度。历朝历代的行政管理制度,最鲜明的红线,就是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协调平衡。

汉代时期,汉袭秦制,皇帝一统,皇帝、宰相各一个“秘书处”。皇帝有六尚,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尚书,只有尚书管文书,且职位不高。而宰相设有“十三曹”,组织庞大、职权广泛。到汉武帝时,尚书地位提升,承担相当部分相权。中央与地方关系,汉代地方设郡、县两级,全国100多个郡,一个郡10—20个县。郡长官称太守,地位等同九卿。为监督地方官员,全国划分13个调查区,每区派一名刺史。后期刺史改称州牧,职权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军事行政长官。隋唐时期,相权分设在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形成三省六部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唐代地方设道、州府、县三级,到唐朝中期,重蹈汉代覆辙,作为地方监察官的节度使,成为军事行政长官,导致地方藩镇割据。两宋时期,沿袭唐制,但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并新设枢密院掌军,盐铁、户部、度支三司理财,形成宰相、枢密使、三司制衡格局。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宋代地方设路、府州、县三级。其中,路设“四司”(帅司、漕司、宪司、仓司)。府州长官知州(府),由皇帝直接任命,三年一换。另设通判,以分知州权力,消除地方割据可能,但也导致冗官、冗兵、冗费“三冗”。明清时期,皇帝集权达到顶峰。朱元璋废除丞相,六部对皇帝负责,相当于兼任宰相。但皇帝个人毕竟精力有限,于是“内阁”应运而生,“六部”尚书入阁,内阁首辅成为实际宰相。到清代又设立军机处,机构有牌无编,法理上已经没有相权。中央与地方关系,元代创设了行省制度,派出机构,代中书省行事。明代废除行省制度,在全国设13个承宣布政使司,与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并称地方三司;清代又恢复行省制度,常设总督、巡抚,统揽地方军政事务。

二是人才选拔制度。历朝历代的人才选拔制度,最重要的标尺,就是选贤任能;皇帝贤能,在于“仁、义”,官员贤能,在于“孝、廉”。

春秋以前,选才看血统,奉行“世卿世禄”。战国时期,列国征伐,注重以军功选才。汉代时期,推行察举制度,最重要的科目就是举“孝廉”。地方官根据儒生才学、品行,向中央推荐,经过试用考核再任职。察举制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九品中正制”,朝官中有声望的人担任州郡“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士人,按照才德声望评定九个品级,报朝廷按品级授官。后期,这一制度被门阀士族垄断,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隋唐时期,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设两科取士;隋炀帝设置进士科,分科取士。科举制诞生,一定程度打破了门第、身份界限,促进了阶层流动。唐沿隋制,科举分常举、制举。常举,每年举行,在进士科外,还设置秀才、明经、明法、明算等科。制举,由皇帝临时立定名目,设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文辞清丽科、博学通艺科、武足安边科等百十余种。到宋代,增加殿试,皇帝亲自主考,此后就有了一个词,叫天子门生。

三是土地赋税制度。土地由公有向私有转变,赋税由实物向货币转变,是古代赋税制度的主要脉络。王朝更迭,主要与赋税制度有关;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轻徭薄赋”。

汉代时期,土地上,同时存国家、地主、自耕农三种土地制度。税收上,实行编户制度,编入政府户籍的百姓,依据资产多少,承担赋税、徭役、兵役。隋唐时期,土地上,实行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国家土地)。税收上,实行租庸调制,“租”就是交谷物,“庸”就是以交纳绢或布来代替劳役,“调”就是交纳绢或布。到唐朝后期,由于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唐德宗时,实行两税法,即(资产、田亩)两种征税标准,(夏、秋两季)两个交税时间,使得税制基本统一,这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两宋时期,北宋初年,官僚机构、军事机关庞大臃肿,财税入不敷出。王安石变法其中一个目的,就是扩充财源。其中的一些制度创新和我们现代的经济制度相似,如平均地权、控制物价、实行国营。明清时期,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把人头税变成田亩税,推动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清雍正年间,推行“摊丁入亩”,把人头税,全部按田赋一并征收,解决了长期以来的税制混乱局面。

读书悟道、神交古人;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历代政治制度,都是在与时俱进、因时因势调整完善,这也是国家治理的永恒主题。历览中国之制,我们不应妄自菲薄,要将先贤的优秀制度基因传承好、发展好。历览中国之制,我们也不要盲目排外,对外来先进理念制度要兼容并蓄、为我所用。历览中国之制,我们更不能固步自封,必须登高望远,以更宏大视野,深化中国之制,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世界永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第26期中青班学员,现任丹棱县委副书记、县长)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3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