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论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石刻标语的时代价值

尧晓光 邹 钰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重要根据地,被称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石刻标语是川陕革命根据地宣传文化工作的一大创举,其内容简洁凝练、通俗易懂,以朴实的语言宣传党的理论与政策,成为动员根据地群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的重要媒介。这些石刻标语不仅在革命战争年代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下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时代价值。

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通过开展一系列宣传普及活动,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理论创新成果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使深奥的理论变成指导群众实践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首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决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石刻标语中的“苏维埃政府是普天下穷人自己的政权”“保护工农利益”“取消一切苛捐杂税”等内容,将马列主义宣传建立在坚决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础上,被根据地群众广泛认同。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密结合,才能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关怀。其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采用接地气的语言,实现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理论只有被群众接受,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实践力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阐释过程中,必须在内容解读与传播方式上进行创新,以符合人民大众口味的民族化语言、接地气的话语和新颖生动的传播方式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军石刻标语,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川陕方言的有机契合。“共产党是给穷人找饭吃的党”,采用通俗的话语阐释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为什么。“打倒蒋介石,人人有饭吃”,有力号召群众投身于土地革命、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这些石刻标语,使抽象马列主义理论具象化,最大限度地被大众理解和接受。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考虑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现实需求等因素,推进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本土化,让广大群众真懂、真信,自觉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

为坚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提供方向指引。党的二十大庄严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人是第一要素。川陕革命根据地石刻标语生动展现了党领导根据地军民艰苦卓绝的斗争史,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是刻在石头上的史诗,体现了一代共产党人和革命者对理想信念的坚定执着,对党的赤胆忠心。石刻标语中所蕴含的伟大斗争精神,以及根据地军民前赴后继、敢于斗争、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英雄气概,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在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懈奋斗。

为新时代党的理论宣传工作提供历史借鉴。当今,宣传标语在党的宣传工作中依然具有独特价值:文字简洁凝练、意思好懂易记、读来朗朗上口等,是宣传动员群众的重要媒介。新时代,以口号、标语宣传党的大政方针,一定要充分考虑受众的认知水平,在农村地区多采取生活化、接地气的语言进行阐释,加深广大农民群众对党的文件精神和最新政策的理解。要认真研究受众的心理特点,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石刻标语的内容更多指向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物,比如“赤区的穷人尽都分有田地,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不出款、不完粮,在国民党刘湘压迫下的穷人,天天挨饿挨冷,出捐款、受吊打”,这样的语言表述浅显易懂,能起到更好的宣传动员效果。

为新时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生动载体。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珍贵的的红军石刻标语,承载着一代共产党人坚如磐石的信念信仰,彰显着历久弥新的初心使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红色文化的生动“教材”。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展示的众多红军石刻标语,是独一无二的红色资源,是天然的爱国主义教育露天博物馆,为新时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提供了有效载体。

 

【作者系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新进师资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班学员,现为内江市委党校教师】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3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