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构建“三链”融合的地方高校事业发展新格局

◇ 郭云东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放在一章,以系统观念阐述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凸显了教育事业的价值和地位。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结合点,地方高校占高校总量的95%,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地方高校必须在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上出实招、用实功、见实效。在省委党校学习期间,我对地方高校构建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以下简称“三链”)融合的事业发展新格局作了初步思考。

一是牢记使命“顶天立地”,融合“三链”有所作为。高等教育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五大职能。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展现担当作为,是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地方高校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历史使命,立足学校与区域实际,把握教育链所蕴含学科链、专业链、课程群、人才链和培养链等的丰富内涵,以推进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为抓手,精准回应五大职能与“四个面向”要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打造特色学科、专业,为教育事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实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成为“顶天立地”、出类拔萃的“小巨人”。

二是学科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打造特色学科集群。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特别是区域产业发展和文化建设实际,如聚焦工业“5+1”、农业“10+3”、服务业“4+6”、巴蜀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科学分析学校的历史底蕴与发展优势,以“仰望星空”回应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以“脚踏实地”回应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树立产业服务意识,扬长避短,将学校学科尽可能调整优化到若干条产业链上中下游,打造产业链科学前沿研究、技术应用创新、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的“三维一体”学科集群,最大限度整合地方高校内部力量,形成协调高效的学科发展格局。

三是专业链、课程群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打造专业课程金字招牌。树立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内涵导向,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引领,实现专业“调、停、转、增、减”,推进专业链与区域经济社会的产业链、创新链对接,坚持在“三维一体”学科集群上办专业。将头部企业的质量标准、技术方法与专业认证的要求和教育理念、育人模式相融合,持续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为引领,建设特色本科专业、示范本科专业、一流本科专业。将产业链、创新链的技术创新、科学前沿和社会需求及时引入课程内容,推进教学组织、课程内容、形式和授课方式的与时俱进,提高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强化课程的拓展度、衔接度,打造“金课”,构建结构合理、层次清晰、深度呼应的课程集群,增强人才培养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和引领性。

四是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大力引、培符合“三维一体”学科集群要求的各类人才。围绕学校确定的产业链、创新链大力开展系统培训,培养“双师型”教师,打造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依托研究团队,以“四个面向”为牵引,开展全链条创新,形成某条产业链、创新链的人才聚集和科技高地。完善以服务产业链、创新链为导向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岗位职责考核、绩效工资分配等制度,约束与激励并行,激发人才干事创业内生动力,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五是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全面提升育人水平。基于“全产业链能力导向”的思路,创新人才培养范式,既以基础理论教学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又以全产业链的科技前沿和技术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挖掘教学单位和社会各界协同育人的内涵与潜力,破除单一化育人的思想局限,实现整链上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取全产业链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第29期中青班学员,现任内江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3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