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聚焦“中等收入群体”

黄恒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时代意义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扩大消费的重要途径。中等收入群体具有巨大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潜力,有动力且有条件不断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相对于高收入群体而言其边际消费倾向更高,相对于低收入群体而言其消费能力更强,因此中等收入群体对于扩大我国内需、扩大我国消费市场而言具有重要作用。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优化社会结构、促进社会稳定的必要环节。一般情况下,占社会总人口少数的高收入群体往往掌握着多数的社会财富资源,中低收入者在经济上的话语权比较有限,而中等收入群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金字塔型”社会结构所带来的社会冲突和对立,通过改善社会结构也在深层上优化了社会资源的分配。在稳定当前中等收入群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最终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稳定有序发展。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共同富裕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帮后富,但现实情况往往存在先富群体和后富、未富群体的严重对立,而这种对立源自两个群体之间的巨大经济差距。中等收入群体的存在意味着低收入群体与高收入群体之间存在有效过渡的空间,自下而上的社会流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一方面是鼓励致富,推动低收入群体迈向中高收入群体,使整个社会保持活力、向前发展,同时,中等收入者的增加意味着低收入者的减少,因此有利于逐步消灭贫困。另一方面,必然要适当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从而缩小收入差距,解决两极分化问题。通过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使其更多地进入中等收入队伍,这一过程正是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

(国家治理周刊 2022年第3期)

 

危颖:精准施策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精准施策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需有效识别有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目标群体。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中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进城农民工等群体,都是我们要关注的重点群体。具体来看,高校毕业生是有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方面,技术工人也是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是创业致富的重要群体,进城农民工是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来源。对于这些重点群体,需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找准当前影响群体收入提升的关键因素,通过差异化政策措施精准推动其有效增加收入。对高校毕业生,要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实现学有专长、学有所用;对技术工人,要在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上下功夫;对中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要采取务实有效措施帮助他们稳定经营、持续增收;对进城农民工,要促进他们安心进城、稳定就业。

精准施策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需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下一阶段,需在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上切实发力。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的范围和人群,重点关注农民工和流动人口等群体,探索自由职业者享受政府和社会提供的保障的办法;统筹推进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努力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在筹资机制、待遇保障、经办管理等方面的全面统筹;缩小区域间社会保障水平差距,努力建立均等化、可持续、流动性强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完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各类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之间的互补和协调。

精准施策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需优化收入分配结构。重点是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健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既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上持续发力,又要健全直接税体系,适当提高直接税比重,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推进扩大综合征收范围,优化税率结构,保护合法收入,合理调节过高收入,还要防止财产性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

 (经济日报  2021年12月20日)

 

张冀 庄鹏冲:提高中等收入群体应对风险冲击能力

提升家庭金融素养,提高中等收入群体自身风险管理水平。制度设计上,中等收入群体金融知识教育应常态化,评估机制应制度化,评估内容应体系化;内容上,重点引导中等收入群体正确的财富管理理念、方法和方案的制定,合理配置增值型和保障型资产,加大保险保障功能的宣传,以提高家庭应对风险冲击的能力;形式上,构建多层次、多维度金融素养宣传渠道,积极引导中等收入家庭间接参与资本市场,避免由于金融素养不足而面临更大直接冲击。

及时总结各种金融政策试点工作,采取差异化政策,鼓励中等收入家庭持有更多保障型金融产品,提高应对风险冲击能力。储蓄是我国应对风险冲击的传统金融工具,然而中国家庭的储蓄不仅要应对未来大额确定性支出,如购房、子女教育、子女结婚,还要应对未来医疗和养老等不确定性支出,使得储蓄能够应对风险冲击,尤其是重大风险冲击。而保险的损失补充功能可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可以更有效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应对风险冲击能力。建议对税优健康险、税延养老险以及专属商业养老险等三个试点政策进行差异化定位,明确各自职责,如将税优健康险和税延养老险定位于中低收入群体,提高缴费环节的税优比例,降低领取环节的征收比例;将专属养老保险定位于中高等收入群体,适当增加税优比例。另外,进一步优化产品设计和费用定价,降低保险产品的初始费用,提高产品竞争力。

优化家庭收入结构,提高家庭金融安全性。研究表明,有工资性收入可以使家庭经济风险降低37.6%,但工资性收入占比对家庭金融安全性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当工资性收入占比到达50%时家庭金融财务状况最为健康和稳定,而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高达76%,反映出对工资性收入的依赖程度过高,这种收入结构的失衡容易造成家庭经济风险的高度集中。因此,不仅需要拓展家庭收入的多元化,更需要调整不同收入来源在家庭收入总量中的结构比例。 

(北京日报  2022年3月7日)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