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长征 感悟信仰的力量
8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带领的中国工农红军历时两年时间,历经14个省区,翻越终年积雪的高原雪山,穿越奔腾不息的激流,冲破国民党上百万正规军的围追堵截,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辉煌战绩,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用血与火铸成了信仰的丰碑。时间从未改变前行的脚步。今天,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再去回望80多年前那段苦难与辉煌的历程,从红军长征的英勇壮举中感悟和汲取信仰的力量,对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信仰使红军不畏流血牺牲。罗曼·罗兰说:“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信仰的力量创造了长征这一人间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长征中红军指战员之所以视死如归、饮苦若饴,靠的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红三十四师政委陈树湘负重伤昏迷不醒,苏醒后发现躺在敌人担架上,为宁死不当俘虏,解开绷带把自己的肠子铰断自杀;红一军团二师五团政委易荡平在湘江战役中全团被打光后,身负重伤,为不当俘虏掏出警卫员的手枪结束自己的生命;在贵州绥阳,一名红军战士被捕后面对敌人的拷问时自豪地说,“我姓红,叫红军”。信仰就是引领红军战士的北斗七星,信念就是支撑红军战士的精神脊梁。正如埃德加·斯诺所言:“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是那个年代无数红军指战员无畏的选择,他们选择为自己的信仰而献身,担当起了那个时代共产党人无尚光荣的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这些都是长征精神的内涵。有了这样的精神,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回望来时路,百年辉煌凝聚了多少烈士的鲜血,洒下了多少人民的汗水。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好机遇期,但是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艰难险阻要攻克。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始终居安思危,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不惧牺牲、敢于斗争,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
“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得胜利。”——信仰使红军严守纪律规矩。毛泽东同志曾深刻地总结,只要我们共产党的队伍是整齐的,步调是一致的,那末,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是能被我们打倒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概括长征精神的内涵时,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严守纪律”,因为有信仰,所以红军才能守纪律懂规矩。翻开长征的史册,铁的纪律是党领导红军取得长征伟大胜利的重要保障。红军翻过岷山进入甘肃哈达铺一带回族聚居区后,中央通令各部队再次学习党的民族政策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及时制定并颁布了《回民地区守则》;红五军团第13师37团政委谢良在中央红军翻越夹金山时,带领队伍执行完掩护任务后,刚下山就又接到再次翻回大雪山,继续阻击尾随之敌的命令,谢良担心战士们体力消耗很大会有情绪,可战士们却纷纷表示:“政委,我们坚决执行命令!”战役中,红一军团一师和红三军团四师都毫无怨言地听从对方指挥员指挥,有效避免了防线断裂,减少了可能的更大损失;邓小平同志晚年谈到长征是怎么走过来的问题时,他的回答只有三个字:“跟着走!”跟着走、讲规矩、守纪律是长征胜利的根本。广大红军将士虽然身处恶劣的环境,但始终严格遵守各项纪律和各种规矩,从而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大力支持,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回望长征,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铁的纪律依然是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重要保障。今天,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要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和考验,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勇于自我革命,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信仰使红军战胜艰难险阻。 毛泽东同志曾说,长征的胜利,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因为有信仰,所以红军战胜了重重困难。红军三个方面军和红25军的长征历时两年,转战14个省区,总里程达6.5万多里,重要战役战斗达600多次,渡过近百条江河,越过40余座高山险峰,经过1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红军指战员历经千辛万苦,浴血奋战,夺关隘、渡险川、爬雪山、过草地,面对艰难困苦和生死考验,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可谓惊天地、泣鬼神。面对常年积雪、空气稀薄的大雪山,红军指战员用碎布、棕毡撕成条包裹的草鞋和穿在脚上带钉子的土制登山鞋作为翻越工具,靠每人山脚下喝一碗热姜汤,揣在怀里的几个小红辣椒作为翻越条件;过草地时,红军指战员吃树皮,嚼草根,煮皮带,忍饥受冻,历尽人间艰辛,晚上宿营时又遭遇寒风冷雨,衣衫单薄的红军战士们,在蔡畅的带领下齐唱《国际歌》,雄壮的歌声响彻了高原,信仰的力量让战士们忘记了饥寒。正是靠着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红军才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和严酷自然环境的极限挑战。每一位红军战士高举革命的火种,引燃了全国革命高潮的熊熊烈火,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征的胜利,靠的是红军将士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在新的长征路上,还有许多“雪山”“草地”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要征服,依然需要血液中的火、精神上的钙、灵魂里的帆。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我们要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敢于担当,坚持真理,以时不待我的紧迫感,以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信仰使红军赢得人民拥护。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红军长征路上与人民群众缔结下了生死情谊,书写了军民一心、患难与共的光辉篇章。红军长征之路是信仰的践行之路。红军打天下为人民。红军所到之处打土豪、分田地的行动,“红军是人民的大救星”“红军是穷人的队伍,红军为穷人打天下”的标语,湖南汝城县沙洲村“半条被子”的故事等等,都是当年红军爱民为民的历史见证。红军用实际行动让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党,红军是真正抗日的力量,是带领人民过好日子的队伍。红军长征之路是信仰的传播之路。红军打胜仗靠人民。中央苏区扩红,计划5万人,最后完成了10万人;为战略转移提供保障,苏区人民纷纷提前预缴公粮、积极筹款、筹集各类战备物资,长征中数十担银元跟着红军,解决了大问题;在从金沙江向大渡河前进的过程中经过彝族区,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结盟成为兄弟,彝民与红军结下深厚友谊,留下了“彝海结盟”的历史佳话;中央红军在突破腊子口之前,甘南卓尼藏族土司杨吉庆开仓放粮,为每个红军战士供应十斤粮食,成为红军“加油站”;长征途经地区群众或出工出力,或加入红军,有力地支援了红军长征。老红军钟明曾深有感触地说道:“人民是革命的母亲,在沿途群众无私的帮助下,红军才得以克服重重困难,一步一步走向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写进党章,一百年来,初心不改。正是因为这样,中国共产党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把一盘散沙的中国凝聚在一起,才能使党的事业蒸蒸日上。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把为人民造福的事业推向前进。我们要团结带领全体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作者单位:盐亭县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