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准确把握建设服务国家全局、体现四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本报评论员

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兴则区域兴。2023年6月19日,中共四川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胜利召开,专题研究“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是在奋进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指出,“四川是全国经济大省和国家战略大后方,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转型推进的关键阶段,必须把推进新型工业化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快建设服务国家全局、体现四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奠定坚实基础”。这进一步明确了我省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总体要求,也事关奋力推进新时代新征程四川现代化建设的开局起步。

当前,我省产业体系日趋完备,产业能级在不断壮大。但也应意识到,工业占比过早过快下降、转型升级步伐较慢、产业层次总体偏低等问题依然较为突出。我省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准确把握加快建设服务全局、体现四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实现服务大局。党的二十大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度,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对四川产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为我省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此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我省实际出发,谋划加快建设服务国家全局、体现四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既是省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高度政治自觉,更是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四川的细化、实化和具体化。我省新型工业化也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的新时代新阶段的中心任务,履行好战略使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受到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产业结构优化和布局调整的重大机遇,四川更应以高度的政治自觉主动作为,锚定国家所需、实现四川所能,积极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

二是深刻把握省委战略部署,明确四川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主攻方向。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大势要求必须加快转变与现代化新阶段不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制造方式、发展方式,要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全会指出,要“锚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主攻方向,聚焦聚力实体经济攻坚突破,加快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体支撑”。具体而言,《决定》围绕“扬优势、锻长板,促创新、增动能,建集群、强主体”铺排重点工作。产业体系构建上,聚焦工业兴省制造强省,明确制造业及智能化绿色化的工作重点,并且统筹部署三次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载体力量上聚焦市场主体,要把市场主体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坚持培育和引进并重,支持市场主体做大做强;动能培育上纵深推进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发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强化教育人才基础支撑。

三是深刻把握时代机遇,巩固和拓展四川现代化产业体系。经过几十年持续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居世界第一。当前后发新兴经济体正在加快追赶我国中低端产业领域,高端产业与世界制造强国还有较大差距。新阶段工业化最根本的是要形成在全球分工地位更高、竞争力更强、更加契合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的产业新体系。我省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农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向现代化经济强省全面跃升。这不仅需要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培育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医药健康六大万亿级产业,如计划到2027年,我省六大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升,力争营收规模在2021年基础上翻一番,还需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突出抓好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卫星网络、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无人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未来产业加速孵化。

四是深刻把握现代产业发展的时代特征,深入推进产业融合发展。融合发展是全球经济增长和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当前国际形势加速演变,我国面临多元战略安全。四川作为全国经济大省和国家战略大后方,既要加快推进工业化向中后期转型,更要积极主动地融入国家大局,深入推进产业融合、实数融合、军民融合,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同时,要推动三次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促进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现代金融深度协同。如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服务型制造,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国际消费目的地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3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