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意识形态风险的防范之“法”
从战略高度上加强对学术期刊意识形态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坚持党性原则,兼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意识形态关乎旗帜、道路和方向,出版的性质决定了其意识形态,决定着精神生产、文化生产的发展与方向,因此,必须牢记出版工作的责任和使命,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出版方向不动摇,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保证旗帜不倒、方向不偏、阵地不丢;必须坚定为人民服务、为党和国家服务的目标,坚持“学术无禁区、出版有纪律”的原则,加强对出版内容的审查审读,确保正确的出版导向;围绕党的理念和路线方针政策、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牢牢占领意识形态主阵地,绝不刊登、传播任何错误观点和有害信息。同时,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正确认识和对待不同的声音,充分发挥期刊“过滤器”的功能。
牢记使命担当,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是出版行业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学术期刊必须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发挥好思想把关、政治定向的功能与作用,严格贯彻落实与意识形态工作相关的规章制度,从严把控与意识形态相关的学术内容,确保学术期刊办刊方向不偏离。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其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行动自觉。
打造精品佳作,传递正能量。学术期刊要以正面宣传为主,传播主流思想,自觉抵制与主流思想相违背的作品。同时,要以学术为载体,传递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正能量。学术期刊要坚持正确的学术导向,应刊登具有创新性、推动力的学术成果,要倡导先进思想,开拓学术研究,引领社会风尚,自觉维护马克思主义在办刊中的指导地位和学术话语权。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趋复杂的形势下,面对社会民众思想日益活跃、多元的现状,学术期刊要坚守底线,强化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意识,对错误思潮和错误观点零容忍。
从规章制度上把好学术期刊出版的导向关和质量关。规章制度是期刊出版的工作基础,决定着期刊出版的规范性,影响着期刊的发展。因此,学术期刊必须高度重视规章制度建设。要对期刊出版的内容进行严格审查,在策划选题和审稿过程中,一旦发现有意识形态错误,要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绷紧意识形态安全这条“绳”,将意识形态把关工作落实到编辑出版各个环节。要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落实和组织印前印后审读审查,确保质量不出错。
具体而言,一是要严格执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建立和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并将意识形态工作列入年度考核中,强化期刊使命感和责任感。学术期刊要定期对意识形态风险点进行梳理和排查,及早预防,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一方面,要压实学术期刊出版各方主体的意识形态责任,坚决杜绝一切意识形态差错,做到任务落实不马虎、阵地管理不懈怠、责任追究不含糊;另一方面,要切实做到意识形态工作无漏洞、无死角,对于有意识形态问题的稿件零容忍。对于学术期刊来说,意识形态工作就是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必须坚定“四个意识”“两个维护”,并在其指引下促进期刊出版良性发展。 二是要强化意识形态审核机制。学术期刊对于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各种挑战要有清醒的认识,对文章内容要进行严格的审核。在新媒体环境下,大部分学术期刊都实现了数字传播,这就要求学术期刊除了对纸质传播严格审核之外,还必须加强对数字传播的内容审核。对于期刊官网、微信公众号、微信、微博等渠道的传播,必须建立信息安全责任机制,增加意识形态导向把关和信息发布审核机制。坚决要求新媒体不发布和传播导向有误的文章,不给错误观点和言论提供传播渠道。学术期刊不能以追求时效为由缩短期刊的审查时长,要充分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如各类校对软件、平台工具,设置敏感词审查,将意识风险排查日常化、系统化。学术期刊还要建立意识形态风险防控预案,以做到一旦发生意识形态风险,能在第一时间响应和处置,减少传播危害。三是严格执行“三审三校”等出版制度。从一审开始,学术期刊就要对稿件按相关规定进行自审;对于是否涉密不确定的稿件应履行程序及时送上级部门进行审定。负责初审的编辑要认真审查稿件的意识形态取向、作者的学术背景、参考文献和数据来源等,并着重排查境外稿件、地图、数据中所隐藏的风险,防范西方意识形态隐匿性学术话语渗透。在稿件的编校过程中,学术期刊要特别注意稿件中在政治体制、领土主权、民族宗教以及国际关系等问题上的表述是否规范,重点时事名词是否符合现有标准。在出版和传播之前,要再组织对稿件进行审读,以确保不出现意识形态错误。
从思想意识和能力上提高学术期刊工作者的敏锐性和鉴别力。编辑是学术期刊内容的第一道把关人,负责稿件的第一遍筛选,决定着录用什么样的稿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术期刊的质量,因此,必须时刻牢记意识形态取向之于学术期刊的重要性,随时紧绷确保学术期刊意识不出差错这根弦。这就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坚持党的领导,在思想上、认识上与党和国家保持高度一致;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办刊,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要不断学习钻研专业知识,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学术品位,紧跟学术热点和学术前沿,要有跟学科领域内专业进行学术对话与沟通的能力,慧眼识珠,在海量的稿件中精选出具有创新性、学术性、思想性、现实性的选题;要以工匠精神为追求,将编辑业务做精做细,打造精品。
具体而言,一要坚定政治立场,把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放在首位。编辑人员必须强化理论武装, 持之以恒地学习研究党的理论成果,紧跟国内外形势政策。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才能看清话语陷阱背后的本质,才能对稿件中的观点进行科学、准确的辨识和鉴别,才能有效抵御有害思潮侵占主流意识形态空间。 二是要加强实践锻炼,在编校中构建意识形态统筹力。编辑人员需要从无数精神文化产品中淘汰无意义甚至有害的,发掘出积极、有益的,对其进行再生产、 再创造、再加工,将其变为出版物传播给大众。在编校过程中,编辑不只是扮演文字编辑的角色,仅对文字进行简单的增改、删减,而应是基于自身的知识储备、业务能力和对该选题的理解对稿件进行内容再生产,这实际上也是一个筛选信息并对信息进行重新组合的智化活动。而意识形态统筹是对各种观点、思想、思潮进行取舍、整合、统摄的行为,从这一层面来看,编辑的信息智化行为与意识形态统筹行为具有一致性,因此,编辑提升业务水平和提升意识形态统筹能力, 二者是相互促进的。编辑人员应该加强业务能力提升,在编校实践中构建意识形态统筹力。社科期刊会收到大量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伦理、法治等内容的稿件,很多稿件本身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值得注意的是,少数学者受西方学术思想影响,论文、报告等科研成果无意中宣扬“新自由主义”、西方宪政民主等思潮。对此编辑要坚定文化自信,对稿件审慎鉴别、严谨加工、妥善处理。在编校实践中,编辑人员要擦亮眼睛,帮助作者识别出意识形态隐患并进行妥善处理。对历史事件不能道听途说、轻率下判断,要尊重历史,几经核实,避免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对政治用语特别是引文要逐字逐句斟酌核实,严格遵守规范的提法和表述;政治观点要审慎严谨,不能断章取义或想当然地进行主观诠释。提升编校能力和意识形态统筹力并非朝夕之功,需要编辑人员经过长期的实践训练修炼“四力”才能做到。
(作者单位:四川省委党校期刊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