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志与历史:革命诗词中的四川长征事迹
诗,红军长征在四川的历史是这一壮丽诗卷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征途经四川期间,老一辈革命家留下的诗文兼具“诗情”与“叙事”双重功能,更好地诠释了长征内涵。《七律・长征》《飞渡大渡河》《过草地》《巴西阿西》等诗篇堪称中国近代革命文学的典范。这些诗篇不仅仅反映了长征亲历者的情感体验,而且刻画了长征的历史细节,它们交织成一幅历史诗卷。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长征“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长征的胜利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革命的新篇章,长征在四川留下的故事片段和历史遗迹则成了这场壮丽史诗的镜头特写。自党中央于1935年1月率领红一方面军进入川南,到1936年8月红二、四方面军走出雪山草地,红军三大主力在四川境内转战一年零八个月,四川省近一半的县份留下了红军将士的足迹。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勇克包座、穿越雪山草地等红军长征的标志性事件均发生在四川地区。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的时候,文字记载能使我们直观地了解故事细节,而长征途经四川期间留下的诗文更兼具了“诗情”与“叙事”双重功能,深刻表现了长征内涵。
一、长征诗词是兼具抒情与叙事功能的革命史诗
历史主体用诗的体裁来叙事,起源于古希腊,以《荷马史诗》为典型代表。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提到:“至叙事的文学,谓叙事传、史诗、戏曲等,则我国尚在幼稚之时代。……以东方古文学之国,而最高之文学无一足以与西欧匹者,此则后起文学家之责矣”。史诗一方面直陈诗人的内在情感,另一方面以第一视角来讲述历史。长征途经四川期间,毛泽东、林伯渠、张爱萍等老一辈革命家留下的诗篇生动地讲述了其中的革命事迹。如《七律・长征》《飞渡大渡河》《过草地》《巴西阿西》等诗篇堪称中国近代革命文学发展的史诗典范。
二、金沙江与大渡河上的传奇
1935年10月,当红一方面军越过岷山进入甘肃境内,毛泽东在通渭县城文庙街小学举行的晚会上,用清脆的湖南乡音,怀着胜利喜悦吟诵出《七律・长征》这首诗,给当年指战员以莫大鼓舞。其中,“金沙水拍云崖暖”一句,描述了红军长征进入四川时,金沙江水流湍急,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悬崖,国民党军三面的堵截让人不寒而栗的情形,而最终红军团结一心,依靠七只木船九天九夜全部渡江而去。“大渡桥横铁索寒”讲述的是1935年5月,夺取泸定桥成为渡过大渡河的关键。当时横在红军面前的是泸定桥上光秃秃的十三根碗口粗的铁链。桥下怒涛汹涌,桥头布置着敌人的机关枪和迫击炮,围追的国民党军正在逼近。在此关键时刻,冲锋号响起,红军的二十二名英雄冒着炮火和弹雨,手攀铁锁攀缘到对岸,吓得敌人魂飞魄散,这是何等的惊心动魄。至此,蒋介石“南追北堵”的大渡河会战计划彻底破产。
三、翻越夹金山后的喜相逢
长征途经四川期间,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党内的团结问题给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以巨大的考验。1935年6月初,蒋介石部署了新的“围剿”计划,妄图将中央红军围困在今雅安地区,将红四方面军阻击在川西北,以便分别“围歼”。6月12日至18日,中央红军胜利翻越了白雪皑皑的夹金山。张爱萍《翻夹金山》写到“夹金六月犹飞雪,红军渡泸从头越。夜宿南麓孤月升,晨攀北峰冷日斜。银海茫茫鸟兽绝,寒风凛凛休停歇。狂喜两军巧会师,欢声雷动天地裂。”诗词中描述了六月的夹金山上寒风凛凛,放眼望去银海茫茫,鸟兽绝迹,月亮和太阳也有了几分冰冷的气息,战士们在冰天雪地里行进,未敢有休息的想法,停下来可能就永远起不来了。而当他们翻过夹金山,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达维镇的意外相逢,冲淡了红军战士们的寒意,夹金山下响起了两军会师的欢歌笑语。
四、草地诗话
1935年6月,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以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两河口召开会议,正确分析了当时全国抗日形势和川西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北上创建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8月,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混编为左路军和右路军分别北上,毛泽东、周恩来率领的红军右路军穿过人迹罕至的沼泽草甸,到达班佑、巴西地区,攻占包座,等待张国焘率领的左路军前来会合。在穿过草甸的途中,泥沼没顶、方向难辨、粮食短缺、昼夜温差大等自然因素严重威胁着红军战士的生命和健康。张爱萍的《过草地》记述了红军过草地时的场景,“绿原无垠浸风烟,蓬高没膝步泥潭。野菜水煮果腹暖,千草火烧驱夜寒。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红军战士仍然保持乐观豁达心态,坚信“明天”会走出困境。此时的张国焘反对中共中央关于红军主力北上的战略。1935年9月,张国焘公然反对北上方针,彻底开展党内斗争,在这危急时刻,中共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先行北上。林伯渠同志的《巴西阿西》,讲述了红一方面军到巴西、阿西以后的见闻和感受,同时对张国焘公然反对北上方针的错误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诗文中提到,“刚过草地到巴阿,无那西风日未斜。且喜境界新耳目,不虞粮秣少胡麻。巨猿解缆技殊巧,野虻射人事可嗟。前路纵遥知马力,谁予便利敢分家。”前四句讲述红军到达巴西、阿西地区以后,走出了草甸困境,西风和秋阳多了几分暖意,粮草充足,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后四句讲述张国焘像巨猿解除绳索一样,破坏党的纪律,野虻含沙射人,对党中央和毛主席制定的北上抗日路线进行诽谤,革命道路还很长,谁也没有权利闹分家。
1935年9月17日,当红军越过甘南的岷山,长征在四川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毛泽东在《七律・长征》提到,“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里的“尽开颜”一方面描述了当时红军将士们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也表明历史见证者对于中国革命事业的展望,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将会生机盎然,活力无限。
在新时代,我们回望长征历史的时候,非亲历者不可能切肤体会长征将士的艰辛和困苦,但是,亲历者的诗句不仅仅反映历史主体的情感体验,而且刻画了长征的历史细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历史意味着发展,诗歌承载着人的心志。长征中的诗词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的心志,讲述着革命事业的过去和未来。我们能够从过去的史诗中汲取精神的力量,给予我们当代人以不竭的奋斗动力。
(作者单位:四川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