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 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中共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党组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期间,作出“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的重要要求,为我们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省科技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二次、三次全会和省委工作会议部署,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一手抓科技创新、一手抓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创新资源布局,努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努力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四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一、深刻认识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的重大意义

“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这一重要要求,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国家战略全局和四川发展需要,为我省科技事业发展量身作出的战略指引,对于更好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动新时代四川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这是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关键之举。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大势,鲜明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科技实力竞争”。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世界主要大国纷纷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持,全球范围内争夺科技和产业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同时,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更加广泛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必须深刻认识到,创新已经成为影响和推动一个国家、地区发展的关键变量,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要牢牢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走好科技成果转化这步“先手棋”,依靠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在突飞猛进、一日千里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更好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二)这是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近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载人航天、大飞机制造等重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科技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一些领域还处于将强未强、不进则退的阶段,科技强国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四川是科技大省,科教资源丰富,拥有科研院所368家、高等学校137所、国家级创新平台196个,在川两院院士62人,人才资源总量超过1100万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核技术等领域科技创新走在全国乃至世界前列。特别是党中央赋予成渝地区建设新时代国家战略大后方、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等重大使命,四川理应肩负起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重任,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战略性、关键性领域,充分发挥我省创新资源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更好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三)这是创新驱动引领四川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这次来川视察期间深刻指出,“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从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要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当前,我省工业化处于由中期向中后期转型推进的关键阶段,产业体系不优的问题比较突出,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省委高度重视发挥科技创新支撑服务“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重要作用,在省委十二届二次、三次全会和省委工作会议中都作出明确部署。必须加大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力度,加快解决推进传统产业由大到强、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壮大、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过程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让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成为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二、准确把握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的深远战略考量

习近平总书记这次来川视察,要求四川努力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实现新突破,着力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这些重要要求,清晰指明了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的总体要求、战略目标和突破路径。要牢牢把握四川科技创新发展的正确方向,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更加自觉地立足四川、服务全局,更加自觉地肩负起科技改革发展的使命责任。

(一)坚定扛牢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的战略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资源,优化创新资源布局,努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这是继要求我们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之后,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四川的又一重大战略使命。赋予这一使命的背后,是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洞察,对四川省情的精准判断,对四川服务国家战略全局的殷殷期许。四川科技创新责任空前重大、使命无上光荣,要自觉从全国大局中准确把握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这一全新使命,始终牢记“国之大者”“省之要事”,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提升创新资源集聚和转化功能,大力提升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努力为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坚持聚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主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四川“努力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乡村振兴、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实现新突破”。这一重要要求,明确了四川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就是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我省在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战略科技力量打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但仍存在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等短板。要持续强化统筹谋划和总体布局,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资源,在力量构建、资源配置、基础设施、科研平台、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创新生态、科技人才等方面系统推进,形成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创新整体实力。

(三)坚决落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发展只能是高质量发展,没有其他任何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突出科技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要突出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高水平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把我省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助推我省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领域、发展质量变革,持续增强我省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能。

三、以新担当新作为奋力开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期间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抓住了四川科技创新的根本性、关键性、全局性问题。要闻战则喜、奋勇拼搏、善打必胜,切实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一体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行动,一件一件落实到位,一项一项抓出成效。

(一)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强化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实施创新资源集聚能力提升行动,进一步优化创新资源布局,深化川渝科技创新全方位合作,布局建设成渝中线科创走廊,打造川渝毗邻地区融合创新发展带。加快西部(成都)科学城和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推动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联合重庆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吸引人才、技术、资金等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加速集聚,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有力支撑国家战略大后方建设。

(二)加力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造科技创新战略矩阵。全力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高质量运行,积极争创国家实验室四川基地,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加快建设国家川藏铁路、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高水平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首批天府实验室加快科技攻关,布局建设第二批天府实验室。细化落实支持中央在川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的“九支”举措,加强中央在川大院大所联系服务。全面启动省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质优化,打造服务国家需求、彰显四川特色的战略级创新矩阵。

(三)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四川发展需要,深入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实体化运行省自然科学基金。围绕六大优势产业绘制创新图谱,制定突破“卡脖子”问题专项方案,布局实施轨道交通、钒钛稀土、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等省级重大科技专项。推进创新型企业培育“三强计划”,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高水平创新联合体。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项目,积极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四川路径。

(四)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深入实施大院大所“聚源兴川”行动,大力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开展国家科技成果评价改革综合试点,制定进一步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深化国家和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布局建设中试研发平台和技术转移机构。推动高新区、农业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打造未来产业科技园和省级农高区。大力发展技术交易市场,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五)加大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力度,持续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深化省级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完善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开展科研项目“揭榜挂帅”、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2.0。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全面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实施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萃青工程”。建好用好科技创新基金,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健全科技伦理治理机制,加强科研诚信和学风作风建设,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3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