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坚持创新引领的绵阳实践”专题报告心得体会

胡段钦

10月10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曹立军出席省委党校“蜀光讲坛”,并作“坚持创新引领的绵阳实践”专题报告。《报告》从理念创新、科技创新、举措创新、机制创新四个方面,以15个具体生动的事例作了概括和阐述,内涵深刻、案例鲜活,极具理论高度和实践深度,深刻回答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绵阳创新怎么看、怎么干等重大问题,充分彰显了绵阳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决策部署的高度政治自觉和对自身核心优势、使命任务的深刻洞察和精准把握,对我们创造性、创新性开展工作极具启迪意义和指导作用,我将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深入领会、融会贯通,将理论深入运用实践。

一是聚焦理念创新,淬炼干部作风。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实践的指南,创新的发展理念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高质量发展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必然体现。通过学习,我深切认识到,面对工作中出现的难点、痛点、堵点,只有把理念创新作为工作最鲜明的底色,坚持“跳出绵阳看绵阳,跳出四川看绵阳,在全国找坐标、争位次,向最好的学、与最强的比、跟最快的赛”的指示精神,对标本系统本行业的最高水平,主动学习借鉴,大胆创新创造,才能以更大的格局、更宽的眼界谋划和推动工作,按下发展快进键、跑出发展加速度。我将以认真较真的态度想事谋事干事,切实践行“新、快、实、真、严”要求,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主动领任务、迅速抓推进、创新抓落实、及时报进展,坚持“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推动形成“主动领任务、迅速抓推进、创新抓落实、及时报进展”的工作闭环,着力增强见微知著的洞察力,雷厉风行的执行力,淬炼勇于创新、只争一流的干事创业作风。

二是聚焦科技创新,勇担发展使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已日益渗透到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人类进步的各个领域,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成为国际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学习,我深切认识到,只有全面对标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的指示精神,坚持“把科技创新‘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衔接起来,抢抓机遇、大胆创新、做强优势,把集聚人才、创新金融摆在科技创新的突出位置,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持续借力“云上两城”、大院大所力量,才能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更加便捷高效地汇集全球创新资源为我们所用。我将以“科创大走廊”为载体,按照“一环、两区、多点”的布局,串珠成链,构建科技智谷组团、环西科大组团相融互动、双轮驱动格局,推动专业平台沿线串联、科创企业沿链聚合、科研院所协同创新,成为绵阳科教产学研全面融合的创新高地、科技创新的动力源和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全力以赴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全面助力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建设,积极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三是聚焦举措创新,提升发展能级。变革创新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通过学习,我深切认识到,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然会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很多工作是没有现成模式可循的、也是缺少标准答案的,唯有开拓创新,大胆试、大胆闯,持续创新举措、开辟新路径,才能走出前人没有走出的路,塑造更多发展新优势。我将立足工作岗位创新性、常态化举办科技展演活动,搭建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科研院所、企业与金融、企业与市场的合作桥梁,形成聚合效应,构建优势互补的命运共同体,持续扩大“朋友圈”。借助中国科技城无人机产业发展大会热度,进一步发挥区域发展与国省市大局高效协同,不断丰富全区文旅消费市场,聚人气、招财气、汇商气。完善科技、产业、文化融合发展新模式,培育壮大文化产业新业态,持续擦亮“科技之眼·涪江回响”等系列城市活动品牌,将“流量”变“留量”,“网红”变“长红”,真正将活动实效转化为发展红利。

四是聚焦机制创新,激发改革活力。体制机制是管根本、管长远的。体制顺、机制活,则活力足、事业兴。从不断的实践中反复挖掘与寻找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真理的基本方法。抓好和用好历史机遇,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大胆地、果断地进行机制深化改革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通过学习,我深切认识到,只有始终坚持“一切皆可创新、创新创造一切”理念,及时把那些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做法固化为制度,以刚性的制度规定和严格的制度执行,才能确保工作开展规范化、长效化。我将把握工业园轻装上阵的良好机遇,按照经济主体功能区定位,全面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理顺与行政区职能边界,形成分工不分家、齐心抓发展的生动局面。积极探索“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有序推进政企分离、管运分开。坚持以绩定薪、以能定薪,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努力探索园区体制机制创新新模式新路径。全面优化“基本薪酬+绩效薪酬+其他补贴”薪酬结构体系,按月考核、按季兑现;坚持“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分配原则与“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用人导向,加快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性循环,营造创新创造良好氛围。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第31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二班学员,现任涪城区委副书记、绵阳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