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雅砻江大湾区产业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 钟 色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考察作出“四个发力”重要指示,强调“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近年来,随着G549线、G663线的规划建设,以雅砻江为主轴的农牧地区产业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核心区域涉及甘孜州雅江县、九龙县、稻城县、康定市、理塘县和凉山州木里县、云南省宁蒗县“两省两州七县市”,姑且定名为“雅砻江大湾区”,面积4.52万平方公里,辖92个乡镇、688个行政村、60余万人。为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构建雅砻江大湾区产业可持续发展格局,笔者围绕该区域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就如何抢占先机、聚合资源、发挥优势等作了一些思考。

一、区域现状特点

(一)具有较好的资源禀赋。一是矿产资源丰富。探明金属矿种17种。其中,雅江县探明锂资源248万吨,是世界最大的伟晶岩型锂辉石矿区;稻城县耳泽金矿储量为西南地区第一。二是水电资源丰富。有大小河流350余条,建成水电站120余座,累计装机达3000余万千瓦。三是农牧资源丰富。有耕地156.57万亩、林地5370.8万亩、草地2901万亩,各类牲畜存栏229.25万头,松茸、虫草、藏红花等资源丰富。四是旅游资源丰富。稻城亚丁、木格措、康巴汉子、天龙湖等具有地理标志性特征的自然人文景点众多。

(二)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一是产业发展思路清晰。七县(市)以一产业为基础,向二三产业发展,探索各具特色的融合发展路径。如稻城县以稻城亚丁为窗口,大力发展以旅游产业为主产业,取得十分显著的成绩。二是产业组织逐渐壮大。七县(市)充分利用脱贫攻坚政策、项目、资金等,引进龙头企业、成立专合社、建设养殖场、发展养殖大户,为提升资源效益和产品附加值奠定了基础。三是产业态势稳步形成。七县(市)以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为重点,形成集“产、供、销”于一体,“公司+牧户+基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

(三)具有较好的产业优势。一是特色品牌优势明显。七县(市)以松茸、花椒、羊肚菌为主,因品质好、产量高,先后荣获“中国松茸之乡”等称号。二是生态畜牧优势明显。雅江县持续完善畜牧基础设施,推动良种养殖,各类牲畜存栏量达13.69万头(匹、只)。稻城县全力建设高原特色畜牧产业园区,打造“稻城优质生态牦牛”示范点2个,各类牲畜存栏量达9.6万头(匹、只)。三是集体经济优势明显。七县(市)按照“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原则,积极推动与当地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共同发展,持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二、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经过多年努力,雅砻江大湾区产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观念滞后、起步较迟、基础较差、整合不够等原因,产业发展问题还是比较突出。一是产业发展观念滞后。农牧民群众习惯于守摊子不想抓发展、思想保守关起门抓发展。党员干部开拓创新意识不够、担当作为能力不足。政府缺乏市场意识,调动市场积极性、整合社会资源不足。二是产业发展组织乏力。在产业资源组织、生产要素组织和市场主体培育等方面统筹不够,存在各自为战、相互比拼、内卷内耗等问题,没有形成大区域、大产业、大发展格局。三是产业发展基础薄弱。虽然脱贫攻坚期间,七县(市)在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不错成效,但发展基础比较薄弱,产业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高端化建设不够,产业链供应链不够健全。

三、对策思考

笔者认为,要立足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功能定位,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并举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抢抓铁路、高速、水电站等重大项目建设机遇,充分借鉴雅砻江上游24个深度贫困乡镇脱贫攻坚经验,全力打造“一区一带一基地”(即一个水风光蓄消纳综合试点区、一个雅砻江大湾区经济产业带、“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形成引领乡村振兴、推动三产融合的产业发展格局,构建高原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一)明晰思路,加强规划布局。按照“统筹联动、协同发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机制共建”的总体思路,统筹推进雅砻江大湾区协调发展。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四川甘孜与云南丽江联合成立雅砻江大湾区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会商研究机制,按照“全域统筹、各具特色、三产融合、互通有无”的思路,统筹制定雅砻江大湾区产业发展10年规划和分年度目标计划,共同推动大湾区发展。二是加强生态保护。统筹谋划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效益转化系列工作,加大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投入,健全利益衔接、转化机制,积极申创生态旅游景区、国家级生态保护区,打造国家“两山”理论实践基地。三是加强政策支持。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市场主体、企业带动、农民参与”的产业发展机制。加强政银企合作,强化金融支持帮扶。积极改善营商环境,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四是加强服务保障。引进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类高端技术人才,加快推进新产品开发及技术成果转化。按照“提效率、提质量、降成本”要求,大力培育发展金融、物流等服务业,构建产业大市场、大服务、大品牌。

(二)突出重点,把握区域特色。按照“1+N”的发展思路,每个县(市)突出1至2项主导产业,配套推进相关N个产业的发展。一是统筹推进能源矿产产业。积极融入“双碳”经济发展,充分利用水光资源优势,争取国省级大项目,谋划推动水风光蓄等清洁能源开发,并加快架设输出通道,全力打造国家重要清洁能源基地。同时,推动区域优势矿产资源开发。二是精准定位农牧特色产业。七县(市)因地制宜确定主导产业,防止产业发展普遍开花、形不成竞争优势,同时导致产业发展资源分散、形不成合力。如雅江县依托“中国松茸之乡”金字招牌,做大做强以松茸为主的食用菌产业;稻城县依托稻城亚丁品牌,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三是积极推动共通产业升级。通过建设产品集散地、打造文化旅游环线,形成旅游资源、农特产品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通过“文化+产品”“旅游+产品”“线上+线下”“生态+特色”等模式,推动产品开发、生产、销售等向纵深发展,有效解决品类稀少、内涵单一等问题。四是统筹推动服务配套产业。按照“资源统筹、布局合理、快捷便利、相辅相成”的原则,统筹推进商业、运输业、服务业等配套产业发展,最大可能提升服务、节约成本、增加效益。

(三)强化引导,打造发展引擎。一是加快推进现代园区建设。按照“1+N”的布局,打造1个相对综合的州级园区和N个特色产业园区,着力构建功能齐备、纵横交错、互联互通的雅砻江大湾区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二是大力推动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坚持市场化发展方向,积极搭建产业“出”的平台;加快构建完善电商物流等服务体系,建立城乡一体化配送网络;充分运用“数字化”“新媒体”等平台,拓市场、找销路、增效益。三是积极申创区域特色品牌。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强化农产品“三品一标”申创认证,着力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引育一批发展理念先进、资源优势明显、管理团队优秀的企业。四是积极发展集体经济。通过“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集体经济+基地+农户”等模式,有效整合土地、交通、人力等资源,实现产业发展、利益分享的良性发展。

(四)强化保障,持续夯基固本。一是建强交通网络体系。依托G663线建设、路网规划、数字中国建设等机遇,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加力推动雅砻江大湾区线下交通、线上网络建设,构建“多位一体、互为补充、节约高效”的交通网络体系。二是打造特色品牌城市。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倾力打造雅江“最小网红县城”、理塘“天空之城”等精品城市,为产业发展聚能增效、增色添彩。三是夯实产业配套设施。推动产业道路、水利电力、实践基地、科研场所等配套设施建设,逐步提升产业发展现代化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第31期中青班一班学员,现任雅江县委副书记、县长)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3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