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走出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具有四川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

本报评论员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重点研究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问题。全会指出,当前四川进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提质加速的关键期”,提出准确把握“重点在县域、难点在乡村”的重大判断,按照“抓好两端、畅通中间”的工作思路,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努力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具有四川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消除城乡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收入和治理等方面的较大差距,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城乡发展共同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饱含着对四川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殷切期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生产力进步带来分工,城市和乡村由统一走向工农业分离,并由于工业发展过程中城市具有要素集聚和生产集中等优势,人口等资源不断从乡村流向城市,导致乡村在城乡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逐渐形成城乡二元结构。这不仅使乡村因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过度流失陷入发展停滞,也使得城市因要素过度集聚出现成本上升、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体现出极强的现实必然性。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城乡发展差距被不断拉大,这一趋势需要得到根本扭转。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高质量发展必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应该显著缩小,生活品质应大幅提升。

全会指出,四川既有大城市、又有大农村,城乡差距与区域差距交织叠加,城乡二元结构尤为明显,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任务尤为艰巨和紧迫。对此,全会从我省实际出发,提出坚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以县域为重要突破口,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抓手,努力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具有四川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全会指出要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畅通城乡融合的中间环节,并聚焦重点难点问题,围绕“活要素、兴产业、优服务、强治理”,提出“四个融合”。

一是要着眼解决流通不畅问题促进要素融合。一方面,重视要素配置效率,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围绕“人、地、钱”等要素探索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村土地要素活力释放及乡村多元化投融资的体制机制。另一方面,注重要素流动方向,以土地产权制度、户籍制度、金融制度改革为突破,有序引导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地下乡,让乡村充分发挥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的重要作用。

二是着眼解决联动不足问题促进产业融合。重视城乡产业异构性,增强城乡经济联系,抓好乡村和城市两端,一方面把推进乡村振兴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另一方面,把以县域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重要推动力量,让城市更好发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重要功能。同时,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并注重将产业增值收益更多地留给农民,打造合理的价值分配模式。

三是着眼解决供给不均问题促进城乡设施融合。重视城乡基础设施差距,并以县域为支点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提升县域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提高就地就近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让进城的进得放心、留村的留得安心。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着力加强要素供给保障,提高其完备度,全力缩小“硬差距”。同时把基本公共服务对象重点放在常住人口,坚持按实际管理服务人口规模配置公共资源,提高服务享受的便利度、加快补齐“软落差”。

四是着眼解决管理不优问题促进城乡治理融合。重视城乡治理效能,强调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优化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的法治化和数字化水平,加快形成县乡村联动、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同时注重党建引领,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现代社会治理之路,走乡村文明善治、法治保障之路,推动城乡社区治理方式一体化。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3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