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路径探究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新时代我们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新时期,坚定文化自信和巩固文化主体性,迫切需要推进文化遗产和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作为支撑国民经济有力发展的两大重要产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都具有资源消耗低、创新性强、附加值较高,可拉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等优势。随着人们物质条件、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和旅游产业已成为重要的需求和消费领域,文化与旅游愈发呈现出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趋势。我国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推动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发展,实现经济价值,也有利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国民文化自信,实现社会价值。
如今,文化遗产的保护及活化利用得到了更多重视,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旅游地都会筹备举办各类活动,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用好文化遗产这张牌,对实现旅游业迭代升级、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来看,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融合还处于“磨合期”,如有些地区对文化遗产的挖掘力度和研究力度不够,导致后续开发动力不足,未能有效挖掘出历史之外的艺术、科学、人文价值;此外,也存在文化过度商业化、遗产资源低品位等情况。因此,要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必须探索一条科学系统的整合之路,让文化遗产更好匹配场景,充分挖掘文化遗产资源中的精髓和灵魂,使其在现实发展中也能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一、整合多方资源,全面推进文旅深度融合
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资源整合是关键。通过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如政策扶持、资金支持、人才和技术支撑、组织引领等,为新业态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不仅能够降低成本,也能够实现收益增长。一是整合政府、企业及区域资源,推进各方市场主体进场,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完善的保障措施。在进行顶层设计优化和组织架构调整时,要充分考虑业务关系,不能只是简单地整合叠加,而是从理念、设计、规划、发展等全方位深度融合。同时也需要根据融合发展现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主体,合理规划旅游资源,实现遗产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有效平衡。二是整合文化遗产资源,立足于本土文化遗产资源,深挖与之相关的民俗文化以及生活文化等,将文化IP作为打造产业生态圈的核心资源,实现文化资源效益最大化。并通过场景搭建、技术赋能等方式,不断赋予文化遗产IP新的“打开方式”,塑造更具特色的城市新形象和新名片。三是整合人才资源,包括培育和引进一批旅游管理、文化开发、产业经营等管理型、技术型人才,优化人才生态,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此外,由于文化遗产资源蕴藏着丰厚的人文历史价值,不管是文化资源的挖掘还是针对游客的讲解服务,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因此,对于相关人员的要求较高,相关地区需要加大对人员的培训工作,把文化遗产资源“用好、讲活”。
二、强化文化遗产资源的“可参观”属性
从过去单一的文物展示陈列供游客参观,到依托于经济、技术等手段强化文化资源的“可参观”属性,文化遗产资源的活化应用方式在不断地迭代更新。
其一是创新展示模式,传统物质文化遗产的呈现主要是在博物馆、文化馆进行的展品展览,这种橱窗式的展示方式是一种静态式呈现,而依托于技术的发展,如今的展品呈现方式更加多元。如微缩景观呈现,让古老的建筑物在微缩世界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此外,还可以采用声光电背景烘托等方式,让文物“活起来”“会说话”,游客在观展时也能实现与展品的互动。
其二是增加演绎模式,文化遗产展示更适用于以物质形态为核心的文物展览,而文化遗产还包括民俗活动、工艺技术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可以通过举办文化节,开展街头杂耍和民间表演等方式,让游客近距离感受文化的魅力;也可以举办文化演出赋予文化遗产新生命。如辽宁省博物馆用多场沉浸式的文化演出,让观众能够观赏到1200多年历史的九霄环佩琴、华服走秀,能够听到清音悠远的古琴演奏,近距离与古琴、书画等文物开展一场跨时空对话。
其三是加入沉浸式体验环节,如打造特色文化街区,将文化格调融入游客的衣、食、住、玩等旅游过程中,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感。将文化遗产嵌入其他消费业态中,让文化遗产“能吃”“能住”“能穿”“能玩”,如浙江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设立了富春小馆,便于游客沉浸式品尝;四川崇州道明竹艺村,将道明竹编与现代建筑设计理念融合,有机融入民居和景观,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打卡;江西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按计划复建、复烧景德镇历代11座典型瓷窑,重启了窑神童宾的民俗祭祀活动,并以多种形式复活了历史典籍《景德镇陶歌》,让古窑景区形神兼备。博物馆、历史街区等地在推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与旅游深度融合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上三种模式的组合,创新性推出具有高度文化附加值的文化产品,增强游客体验感。
三、打造文旅融合多元业态模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新时代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文旅融合并非简单的“物理属性”叠加,而是在融合过程中产生“化学反应”,实现“1+1>2”的协同发展效应,让原有的商业发展模式、产业形式、盈利模式等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和创新。游客被文化资源吸引后,就需要有相应的商业配套和服务,由此催生新行业和新产业,实现上下游产业连通,形成规模效应。
相关地区在整合本土文化资源基础上,可尝试打造精品旅游路线、文化旅游体验区等,植入餐饮住宿、服装摄影、会展表演、地产经济等多元业态,推动游客的消费环境从“封闭”走向“开放”,既能升级文旅项目的体验质量,也能探索出文旅消费的新途径。此外,还可以通过打造行业领头羊,带动商户入驻,形成一批品牌企业矩阵,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当然,文旅融合所形成的业态还需结合本土文化特色针对性推出相关产品,打响知名度,形成品牌效应,而非对其他地区的成功实践一味“拿来”而不“创新”。
四、深挖游客需求,实现文旅产业消费升级
立足新发展阶段,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文化和旅游是人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载体,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增强人们满意度和幸福感,更好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新需求的必然要求。
这就需要推进文旅融合不仅要在结构改革、制度支撑、迭代创新等供给侧层面开展变革,同样也需要来自需求侧的响应,通过有效反馈进一步推动供给侧进行相应调整,达到更高水平的融合发展。相关文旅产业需进一步转变发展思路,以需求为导向,升级业态,满足游客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通过打造符合当地文化调性的品牌产业链,完善景区业态,丰富旅游体验,让游客从打卡游走向深度游。此外,还可以根据部分游客需求定制相关的产品或服务,如设计亲子主题互动环节、养老旅游、研学旅游等,在不破坏原有文化调性的基础上满足市场需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当前,历史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各地旅游区、文化街区、博物馆等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而游客消费升级、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等也为其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陷入文化缺失、同质化发展的困境,则需要从顶层设计、新业态建构、产品属性、游客体验等多方面考量,既要让文化遗产资源不“变味”,实现有效的活化利用;也要让旅游业能“添彩”,不囿于原有的发展模式,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基础上,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动能。
(作者单位:成都市武侯区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