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勇担使命 奋力前行 坚定不移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

绵阳市委副书记、市长 李 云

绵阳是中国唯一科技城,支持绵阳科技城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辐射带动作用,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绵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我们将勇担使命、奋力前行,坚定不移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以实际行动向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交出一份满意的政治答卷。

一、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自觉,切实增强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内涵之丰富、支持力度之大、政策举措之实前所未有,对于绵阳来讲责任极其重大、使命极其光荣、机遇极其难得。

(一)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前所未有地凸显了绵阳在全国科技创新版图中的战略地位。绵阳的每一次大发展都与国家大战略紧密相关,从“一五”“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绵布局建设一大批重大国防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到上世纪80年代开创“军转民”先河,再到2000年科技城建设,绵阳在新中国改革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承担着重大责任、镌刻着特殊印迹。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绵阳科技城建设的深切关怀和殷切期望,绵阳在全国科技创新版图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二)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前所未有地强化了绵阳更好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长期以来,绵阳积极服务国家战略,认真履行重大使命。“十一五”以来累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国家科技奖励70项、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国务院推广的三批次56条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经验,绵阳贡献9条。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7.15%、保持全国城市前列。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进一步强化了绵阳科技城在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保障国家战略安全中的特殊地位,赋予了绵阳科技城新的重大历史使命。

(三)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前所未有地给予了绵阳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的时代机遇。当前,“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机遇交汇叠加,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发展的意见》深入实施,一系列政策红利、发展红利持续释放。支持绵阳科技城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的意见出台后,进一步形成了机遇叠加态势,为绵阳实现追赶跨越提供战略动能、厚植发展机遇。

四)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前所未有地汇聚了绵阳干部群众感恩奋进、砥砺前行的强劲动力。近年来,绵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过两个千亿台阶,2017年、2020年先后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突破2000亿元、3000亿元,2021年超过3350亿元,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2位。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为新时代科技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全市人民倍感振奋、倍增干劲。

二、把握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主动在国家战略全局和全省发展大局中强担当作贡献

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建设,必须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局多作贡献。

(一)牢牢把握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的总体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专门对绵阳科技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党的二十大提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们将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引领,实施“五市战略”,以服务保障国防建设为基础,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全力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把绵阳科技城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

(二)牢牢把握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的目标任务。此次国家层面意见的出台,为我们推动科技城建设描绘了宏伟蓝图。我们将紧紧围绕意见明确的重点任务,力争到2025年,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国防军工科研生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到2035年,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增长极,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到本世纪中叶,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发展动力源,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为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提供重要支撑。

三、对标决策部署和努力方向,坚定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建设整体成势行稳致远

当前,绵阳正处于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建设起步起势的关键期。我们将大力实施科技立市、产业强市、开放活市、人才兴市、生态美市“五市战略”,聚焦主攻方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好发挥先发优势,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建设迈出新步伐、见到新气象。

(一)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奋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聚焦在绵国防科研院所、军工企业,全力做好重大国防科技专项建设服务保障,推动一批国际一流的战略性、基础性、前沿性科研设施建成投用,巩固国家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重要地位。完善“五个一”推进机制,深化科技助理制度,建立科技特派员服务团,推动院所、高校、企业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核技术应用、激光、空气动力、卫星应用、航空燃机等战略新兴领域和前沿领域协同创新。支持在绵科研院所、高校争创国家实验室,参与建设天府实验室,打造科技城涪江实验室。持续开展“招院引所”,深化与央属军工集团和国防七校战略合作,联合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和研发机构,推动科技成果在绵转化应用。

(二)加快构建高技术产业体系,奋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经济中心。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培育3000亿级电子信息产业、1000亿级装备制造产业、1000亿级先进材料产业,努力建设国防科技工业特色鲜明、电子信息产业优势突出的先进制造强市。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力争到2025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3000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保持稳定增长。深入实施“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支持绵阳高新区、绵阳经开区两个国家级园区扩区提质,在全国综合排名晋级升位,提升游仙、江油、安州等地省级高新区发展质效。加快建设科技城新区,着力打造科技立市、产业强市的排头兵和主力军。

(三)深入推进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奋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深入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完善“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探索建立科技项目推荐报送“直通车”机制。持续推进“两城两镇”建设,推动“云上大学城”“云上科技城”扩容提质,建好院士(专家)小镇、科创基金小镇。联合成都申建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支持各类投资基金以市场化方式设立绵阳科技城子基金,打通科技金融结合通道。加强开放平台打造,运营好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努力将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科技博览会。加强与西部(成都)科学城、西部(重庆)科学城战略协同,深度参与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共同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加强开放通道建设,扎实推进新一轮交通攻坚大会战,加快建设成兰铁路、绵遂内铁路,推动G5成绵扩容、九绵、绵苍等高速建成通车,加快培育绵阳南郊机场在成渝世界级机场群中的骨干功能。

(四)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奋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人才集聚地。全面落实“人才十条”,更大力度开展大规模招才引智活动,探索市场化手段引进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造就更多大师、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推动部际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在绵国防科研院所与绵阳科技城建立干部双向挂职、兼职机制。推动在绵高校学科建设和硕士、博士点建设,打造国防军工等优势特色专业,推动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紧缺人才。持续开展国家科研人员激励计划试点,扩大职务科技成果改革试点范围,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和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潜能。

(五)加强智慧城市建设,奋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坚持产城融合,把科技要素应用到城市建设管理各方面,加快布局智能交通基础设施,面向社会开放新技术应用场景。升级改造人防信息系统,建设人防疏散基地,广泛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提升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应急救灾等能力。优化城市生态,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和园区绿色化、循环化改造,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城市蓝绿空间,建设更高水平国家森林城市,构建连续完整的城市绿地体系。扎实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打造整洁舒适的人居环境,全面提高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水平。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运营好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新馆,厚植创新文化,讲好科学家故事,努力形成全社会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的浓厚氛围。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3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