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聚焦“新质生产力”

贾品荣: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当关键科学技术实现突破并发生质的变化时,必然会引发生产力核心要素的变化,产生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重点聚焦技术含量高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强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增强发展新动能,但不意味着抛弃传统产业,强调传统产业应通过改变生产方式不断提高生产效率。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质量发展的特征。首先是科技供给的高质量,即通过科技创新引领生产力变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表现为在原始创新、基础研究、前沿科技探索、关键核心科技、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获取、高水平科技人才培育等方面不断占领制高点。其次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高质量,即将先进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现实问题提供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解决方案和操作范式,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带动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

(《光明日报》 2023年10月31日)

 

李政 廖晓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历史和现实“三重”逻辑

新质生产力代表了生产力的革新和未来发展方向,迫切需要深度理解和认识其理论、历史和现实“三重”逻辑。发展生产力是经济学的重要主题之一,也是经济思想史中的核心主题,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逻辑。历史和现实逻辑表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经历艰难的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经历了传统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力两个阶段,现在正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迈进,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当今世界,谁在关键性颠覆性技术方面率先取得突破,率先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谁就能够塑造未来发展新优势,赢得全球新一轮发展的主动权。我国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就必须发展新质生产力,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作为打造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3年第6期)

 

徐政等:新质生产力助力高质量发展:优势条件、关键问题和路径选择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随着科技创新的提质增速和高端产业的勃兴融合呈现的高级形态,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转变的必然选择和应对日趋激烈国际竞争的战略举措。理论、体制、市场和产业四个优势条件,是我国相比于其他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显著优势。面对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的科技投入不足、产业基础有待强化、制度环境不健全和人才支撑不够等关键问题,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在于:深化关键性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改革创新的制度红利;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完善培养方式和管理模式,夯实现代国家的人才基础。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

 

杨丹辉: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向

第一,能源转型和基础设施更新加快。历次工业革命都伴随着能源结构转变和基础设施升级换代,是解放生产力的先决条件之一。能源转型和基础设施更新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结果,而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行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也是我国产业国际竞争新优势和产业链强劲韧性的集中表现,为推动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发展、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筑牢了基础。

第二,科技创新日益活跃。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的本质特征和最强动力。科技型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得益于大力度、连续性的研发投入。2022年,我国研发经费突破3万亿元,达到30782.9亿元,同比增长10.1%。同时,研发投入强度持续加大。2022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54%,比2021年提高0.11个百分点。从研发支出结构来看,科技投入继续向基础研究倾斜,2022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总量首次突破2000亿元,规模位列世界第二,增速为11.4%。创新主体不断优化,2022年企业对研发经费增长的贡献高达84%,推动国家创新体系逐步完善。重点领域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稳步提高,2022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91%,为突破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核心零部件和先进材料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三,产业载体不断发展壮大。从要素结构和技术路线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都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具有知识技术密集度高、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的突出特点。在国家战略规划、各级政府扶持以及各类资本的协同推动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转向成熟发展阶段,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日益凸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实绩反映在出口市场上,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外贸出口“新三样”取代服装、家电、家具“老三样”,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比,未来产业与前沿科技创新互动更为紧密,因而更具前瞻性,也是各国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点培育扶持的先导性产业群。随着创新投入、资金支持、人才引培等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未来产业新赛道不断细分演化,数字化、绿色化的产业成长主线日趋清晰,在更大范围和力度上改变了传统生产方式和生产力要素构成,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同发挥着推进新质生产力形成、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作用。

第四,创新集聚效应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升级。进入21世纪,应用性研发分工虽然在持续深化,但由于前沿科技创新和未来产业发展对要素支撑有较高要求,世界范围只有少数地区能够为这些创新活动开展和产业集聚提供要素保障,由创新集聚引发的马太效应增强,致使新质生产力出现了发展不平衡问题。

(《人民论坛》 2023年第21期)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3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