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新时代新发展需要归根结底在于为民造福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为民造福具有丰富意蕴,对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始终坚持人民利益第一位,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为民造福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的价值取向
衡量人民是否真正得到实惠、人民生活是否得到真正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保障的标准就在于是否为民造福,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民生系着民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中国共产党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等实际急难愁盼问题,将为民造福作为民生工作的价值取向,用实际行动诠释如何为民造福,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民造福为民生工作提供价值取向和路径指引。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民生牵动着举国上下的民心,只有坚持为民造福才能实现凝聚民心最大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确立了“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这一立场,明确强调,完善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将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四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积极推进民生工作高质量发展,将为民造福深深刻印于民生建设中。
民生建设成就源于对为民造福的坚定实践。新时代十年,我国民生建设取得历史性、全方位成就,书写出一篇紧密围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民生大文章。我国通过健全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公共服务得到全方位普及普惠,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78.2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00元增加到35100元。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我国就业市场平稳向好,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新就业形态走上规范发展的快车道指日可待。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农村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脱贫地区教育水平也得到历史性提高。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安,兜底网更加牢固有力,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4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报销比例持续提高,保障标准随经济发展逐步提高。人民健康作为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得到全面加强,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持续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人民健康得到全方位保障。
二、为民造福是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遵循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关乎每个人全面发展的问题,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再到马克思所说的“富有的人”,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历史进程,也是一个需要艰苦奋斗、久久为功的过程。中国共产党通过百年奋斗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所以新,根本在于以人民为中心,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方向,按照党中央的战略谋划,从2020年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紧紧站稳人民立场,始终遵循为民造福这一原则,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走好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共同富裕之路。
追求共同富裕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统一性,关键在于为民造福。共同富裕承载了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着力点就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求从“有没有”转变到“好不好”,在新征程上,“好不好”又有更高的标准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民造福是最大的政绩。”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大规模的脱贫攻坚行动解决历史性绝对贫困问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入新征程,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在高质量中促进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共同富裕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旨归,根本在于为民造福。人是一种总体性存在,不仅是“生命存在物”“社会存在物”,还是“意识存在物”“精神存在物”,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犹如肉体与灵魂的关系,也正是由于人有精神生活,才与世界万物区别开来,才有人的全面发展的远大理想。进入新时代,脱贫攻坚从“啃硬骨头”到“圆满收官”,绝对贫困得以消除,共同富裕被赋予新的内涵,既包括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两者相得益彰,才能达到人自身的高度和谐,从而推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表征着人的全面发展的样态,以实现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丰富为目标,归根结底在于为民造福,以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求,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富足,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为民造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梦的实现就是要满足全体人民的现实需要和促进全体人民的素质发展,将中国发展所取得的各项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当前我国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顺应新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于为民造福。
为民造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人民立场,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问政于民方知得失,问需于民方知冷暖,问计于民方知虚实,只有站在人民立场,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才能一往无前、无往不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继续奋勇前进必须要站稳人民立场,向着为民造福的方向前进,由此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日可待。
为民造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伟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依靠人民,党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党的百年历史是党与人民共同创造出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果实是人民群众拼搏出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改革开放的历史成就是人民群众建设出来的。进入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人民群众是奋斗征程中最大的依靠,只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的幸福而奋斗,就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就能把14亿中国人民凝聚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就能在任何风险挑战面前坚如磐石,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中多次提及“人民”“民生”, 并将为民造福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本质要求,充分表明了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定的人民立场,和在新征程上不断为人民谋福祉、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的坚强决心,为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开创民生建设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提供了不竭动力,大力鼓舞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作者分别为四川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四川省委党校2021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