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向毛主席学习读书

黄桂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是17岁的毛泽东到湖南省湘乡东山小学堂读书前写给父亲的一首言志诗。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是一个精明能干、生财有道的农民,他对儿子们没有过高的奢求,只希望他们将来能继承家业、光宗耀祖,过上富足的小日子。作为家中的长子,毛泽东从六岁起就开始做家务、干农活,犁耙栽割样样都会;他读了六年私塾,积累了深厚的国学基础;他爱读《史记》等历史书籍和《三国演义》等“闲书”“杂书”,广泛阅读培养了他“鉴古知今”“古为今用”的思维和能力。1910年,父亲打算送毛泽东到县城米店去当学徒,他却想到邻县的新式学堂去读书,并先后请了八舅、堂叔和表哥去劝说,终于得到了父亲的同意。1910年秋天,17岁的毛泽东把这首《出乡关》夹在了父亲的账簿里,离开韶山冲走向了更宽广的世界,这是毛泽东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转折。

走出韶山的毛泽东,一边如饥似渴地学习,一边参加社会实践,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锻炼了意志,增强了才干,成长为了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参与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扭转了自身命运、改变了国家面貌,成为令世代敬仰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毛主席一生追求真理、热爱学习,是中国共产党人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楷模。学习毛主席读书的故事,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启示。

学习毛主席读书,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青年人在求学中总喜欢谈“立志”。而毛主席认为,真正的立志是找到真理,然后按照它去做,若“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真理,即终身无志”。毛主席一生保持了追求真理、学习读书的习惯,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他都长期与书为伴。毛主席爱读历史书籍,从1952年到1976年,他系统研读二十四史,走到哪里就把书带到哪里,留下了大量的批注文字和圈画符号。早在1939年,毛主席就告诫全党要重视学习:“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克服“本领恐慌”,就要“增强学习本领,这是我们许多干部所迫切需要的”。实践证明,只有真正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才会把学习当作“终身大事”,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读书,不断提高自己的本领。

学习毛主席读书,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青少年时期,毛主席在私塾接受过传统教育,在新式学校接受过现代教育,在省图书馆自学过半年,还在北京大学过了一段半工半读的日子,形成了自己的读书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毛主席坚持了一生的方法。在湖南一师读书时,一本《伦理学原理》原著才十来万字,他批注的文字就有一万二千多字。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的同志都知道,毛主席读书时手中或者旁边是不能没有笔的,工作人员总会提前给他备好红、黑两种颜色的铅笔,以便他“动笔墨”。善于联系和联想,是毛主席读书的又一方法。他常常把有关的人物或事件由此及彼联系起来思考,写成批注表达自己的观点。他提出了研究党史的“古今中外法”,他说:“如何研究党史呢?……我今天提出的只是这个方法的一个方面,通俗地讲,我想把它叫做古今中外法,就是弄清楚所研究的问题发生的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把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所谓古今就是历史的发展,所谓中外就是中国和外国,就是己方和彼方。”这个方法既有联系,又有比较。只有善于联系和比较,才能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学习如此,研究如此,推进工作也同样如此。

学习毛主席读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理论和实际紧密联系,才能迸发出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毛主席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倡导者和实干家。他曾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个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在那个出洋留学成为时尚的年代,他觉得“看译本比看原本要快得多”,他认为首先要深入了解中国的实际国情,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借鉴外国的东西,他对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都采取了分析的态度,这为他以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重要基础。毛主席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机会,选择了深耕脚下的土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作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研究《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预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和前进方向。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经过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过一百年的接续奋斗,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华儿女把一个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建设成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安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理论联系实际,既是党的优良作风,也是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的务实举措。只有坚持和遵循这一基本规律,学习才会收到实效,发挥出它应有的积极作用。

重温毛主席读书的故事,有太多的感慨和感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了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独特的精神品质。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老一辈革命家的学习精神,持之以恒地学、融会贯通地学、联系实际地学,坚持“终身学习”,锻造过硬本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努力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绵阳市涪城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3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