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四川迈向中医药强省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出台促进中医药发展的系列政策文件,有力推动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随着国家将四川省确定为全国首批、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四川省中医药发展迎来大好时机。
四川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道地药材品种数和人工种植面积、中药制造整体实力、中医药科研实力均居全国前列。但是,对标国内中医药强省,四川省还存在发展后劲不足、创新水平不高、产学研协同不畅等问题。加快推动四川由中医药大省迈向中医药强省,笔者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议。
一、强化政策保障
一是出台专项鼓励政策。建议出台鼓励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政策,从创新能力提升、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创建、行业人才引进等方面激发中药企业、科研院所等各方主体创业干事的热情。
二是健全质量监管体系。围绕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制造等环节,建立健全符合中医药发展要求的中药材质量标准化体系、中药材加工规范体系、中成药监管评价体系,进一步突出中医药发展规律和特点。
二、支持融合发展
一是推进“药-医”融合。鼓励中药企业与医疗机构联动,开展院内制剂转化、药物临床试验等合作,搭建供需交流平台,发布产品机会清单,实现中药企业与医疗机构深度融合。
二是延伸“中医+”融合。推进中医药产业链条横纵向发展,加大中医药产业与旅游、康养、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中医药特色旅游康养项目,积极探索中医药一体化发展模式。
三是培育龙头企业。从产值、产能、品牌知名度等维度明确龙头企业标准,建立中药龙头企业梯度培育数据库。制定龙头企业培育计划,通过成立服务专班,清单式梳理企业需求,开展一对一服务专项行动,扶持中药企业转型升级,支持龙头企业冲刺中国医药工业百强。围绕川芎、川黄连等道地药材,培育一批具有全国知名度的大品种、大品牌。
三、提升创新能力
一是加大基础理论创新。加大中医药类科研经费投入支持,聚焦中药新药研发、中药新药药效研究等领域,推进建设中医药类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加强中医药原创研究工作,破解中医药研发系列瓶颈,打通中医药研发从理论研究到落地应用的技术壁垒,为中医药创新升级提供理论基础。
二是加强应用研发创新。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天府中医药创新港等高能级科研创新平台,加快攻克中医药理论研究、药理研究、标准基础创新等重点难点问题,支持中药新药临床前研究,完善中药审批机制,对上积极争取建立中药审批绿色通道,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体系建设,推动中西医结合理论指导体系建设形成产学研用联动机制。
三是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加大对中医药的创新激励力度,对中药新药研发予以专项扶持,完善政策举措和评价标准体系。支持高校、研究机构、医疗机构在天府中药城等专业园区建立医教、产教、科教融合平台,开展医教研产联合;支持成都中医药大学创建“川产道地药材品质保障与产业化技术”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四、加快人才培养
一是构建创新型人才体系。支持相关高校在建有中医药产业专业园区的区(市)县设立校区,在经费、高层次人才培养指标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均衡高校资源。
二是构建应用型人才体系。支持高校与中药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探索“校编企用”模式,培育“双师双能”型师资力量,培养“理实交融、专精兼具”的现代中药产业卓越工程人才,引领未来中药产业发展升级。
三是构建技能型人才体系。支持中药龙头企业试点“办学校”,借助龙头企业力量,开展“订单式”培训,为企业输送紧缺的技能型人才,夯实中医药产业人才基础。
五、加强金融赋能
一是发挥产业基金撬动作用。通过国资平台联合地方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知名企业等机构共同注资的方式,构建“企业出题-政府助题-高校解题”的产业基金模式,通过“揭榜挂帅”遴选高校研究团队、企业负责项目验收,形成校地企“价值共创”增值效应。
二是发挥社会资本推动作用。鼓励资金实力雄厚、运营经验丰富、抵御风险能力较强的市场主体,通过天使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参与中医药产业重点项目的投资和孵化。
三是发挥政企银联动作用。通过地方政府牵头,定期发布中医药产业重点投资需求指南,组织银行和中药企业开展产融精准对接,指导企业用好金融机构扶持政策。
六、加速企业“出海”
一是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依靠四川发达的交通路网、水系,发挥成都是西部地区首个医疗产品“空铁联运”通关城市的叠加优势,打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医药贸易中心,以医带药推动中药出口。
二是推动中药标准国际化建设。鼓励中药企业加快海外认证,围绕中药的“有效、安全、可控”加大科技攻关投入,推动现代医学与中医药学共融发展,主动寻求跨国合作开发,对接国际标准,积极参与国际认证,争取进入国际主流市场。
三是加强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加强与驻川领事馆文化交流合作,通过开展“外交官员走进天府中药城”等活动,扩大中医药文化影响力。鼓励中医药类高校与国外院校合作,培养中医药国际化人才,争当中国传统文化对外宣传的“排头兵”。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第 81 期市厅班学员,现任成都中医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