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传承文化遗产 夯实文化自信自强根基
党的二十大把建成文化强国,实现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之一,明确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为做好新时代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我国众多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昭示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辉煌灿烂,一处处文化遗产是一张张中国对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金色名片,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做好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意义重大。党的二十大站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高度,对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提出重要要求。按照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要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工作大局,在体制机制建设、技术创新、活化利用、宣传推广等方面综合施策,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党的领导,坚守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同样离不开党的领导。只有深刻把握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落实好党中央关于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项要求,贯彻好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才能确保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更好地在党的领导下奋进新征程、创造新业绩。
一是全面加强党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应当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中心大局,定期专题研究。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建立遗产保护研究的专门机构,合理盘活用好机构编制资源,提升遗产保护研究效能。
二是健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各级立法机关应当不断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构建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尤其地方各级立法机关应当突出对文化遗产的专项保护,将多年来的保护经验上升为法规制度,确立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保护措施和刚性制度约束,严格保护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三是落实文化遗产保护要素保障。应当加强组织保障,健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强化统筹协调,进一步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加强投入保障,持续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财政支持,出台相关资金扶持政策;加强人才保障,增加文物、考古等领域人才培养,提高相关领域就业岗位数量和吸引力。
二、加快科技创新,提升文化遗产保护质量
党的二十大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保障。应当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创新,扩大科技创新成果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应用范围,促进文化遗产在“新技术”与“旧文物”的碰撞中焕发生机与活力。
一是做好抢救性维修。深化文物考古领域基础研究,推动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快专有装备研制升级,促进文物保护研究跨学科深度融合,加强新技术、新手段在考古、文物修复等领域的运用,最大限度保护文化遗产原真性,守牢文化遗产安全底线。
二是做好常态化监测。运用遥感监测、物联网、云计算等高新技术搭建文化遗产监测平台,构建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健全文化遗产灾害综合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加强文化遗产火灾防控、洪涝监测预警、地震和地质灾害防控信息技术应用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升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能力水平。同时,完善文化遗产监测与巡查监管衔接制度,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由传统向现代化过渡。
三是做好数字化运用。加强文物数字化保护,整合全国各类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文化遗产资源大数据库,加强文物数字化领域标准化建设,运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留存、预防性保护、线上展示利用,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拉近文化遗产与公众的距离。
三、深挖价值内涵,推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其关键在于积极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做到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一是深挖文化遗产多重价值。应当坚持推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挖掘阐释文物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传承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要强化革命文物研究阐释,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研究,挖掘革命文化深刻内涵,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二 是丰富文化遗产传承利用载体。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重点打造一批以文化遗产为核心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采用 VR、AR 和人工智能技术,实施“元宇宙”领域的研究和运用,积极探索文化遗产与音乐、影视剧、网络游戏等大众文化产品跨界联动,大力发展文创产业,提升文化遗产传播能力和商业价值,真正使文化遗产“活起来”“火出圈”。
三是增强文化遗产资政育人功能。发挥好文化遗产在科普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高标准建设一批文博场馆,因地制宜推出文化遗产之旅、廉政教育、研学旅行等各色产品,积极推动文化遗产有效利用,实现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转化。
四、扩大对外宣传,提升文化遗产传播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文化遗产既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也是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应当加强文化遗产国际交流合作,坚持以文化遗产服务国家外交战略大局,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我省,可依托峨眉山、乐山大佛、都江堰-青城山等文化遗产型景区打造一批富有文化内涵的世界级景区,作为对外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论述,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和活化传承利用工作,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引领力、感召力,夯实文化自信自强根基,以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建成文化强国。
(作者系峨眉山景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