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背景下成都中心城区高端要素集聚转化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严冰洁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强化重庆和成都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引领带动成渝地区统筹协同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此背景下,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中心城区要全面做优做强高端要素运筹等核心功能。中心城区是承载城市经济社会活动、集聚运筹要素资源的主要区域。做优做强高端要素运筹功能,既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对支撑成都内涵发展和能级跃升,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意义重大。

找准高端要素运筹的关键着力点。集聚高端要素是推动一个城市(地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运筹高端要素是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一个城市(地区)要做大做强高端要素运筹功能,首先需要培育或吸引高端要素集聚,其次是合理配置并高效运用高端要素使之价值倍增,即一个城市(地区)依托“软环境”(国际交往环境、生态宜居生活环境等)和“硬平台”(研发创新平台、金融交易平台等),培育、引进高端人才、风投公司、高科技公司、跨国总部等高能级要素主体,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高端商务等高能级产业,合理配置、精准运用高端要素,进而增强城市(地区)的竞争力。其中,“软环境”“硬平台”是吸引高端要素的基础条件,要素主体是高端要素的核心力量,发展总部经济、高端商务等高能级产业是总体方向,进而实现要素精准配置和合理运用。因此,一个城市(地区)要做大做强高端要素运筹功能,关键的着力点是:一方面需要培育或吸引高端要素集聚,另一方面需要集聚一定数量和能级的运筹主体,合理配置并高效运用高端要素使之价值倍增。

厘清高端要素运筹的基础。以锦江区为例,在高端要素运筹方面存在“四大优势”:一是总部经济基础较好,落户城区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较多,依托锦江数智产业港、白鹭湾科技生态园、交子公园金融商务区锦江片区等集聚区,已构建总部大楼、总部基地、总部经济产业园(集聚区)载体体系。二是商务服务集聚明显,全区已吸引仲量联行等世界知名的行业巨头机构入驻,涵盖人力资源、会计、审计等商务业态,已发展成为成都市高端商务服务业重要集聚区之一。三是金融机构数量众多,依托东大街产业基础和载体平台,锦江区不断集聚国内外金融机构,发展活力十足。四是外事资源相对富集,外事机构众多,对外交流交往网络逐步拓展,交流交往活动开展质量高。高端要素集聚的“四个短板”:一是人才集聚储备不够,高学历人口比重不高,较国内同类城区占比偏低,青年人口占比下降。二是创新转化能力偏弱,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足,院士(专家)工作站、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等平台较为缺乏。三是数据产业发展滞后,大数据企业数量偏少,重大数据与算力设施平台缺乏。四是土地空间资源受限,产业类项目用地供给明显不足,且可供出让土地小且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增强高端要素汇聚能力。一是增强高端人才吸附力创造力。聚焦区域重点产业链发展需求,创新协同引才模式,将人才工作嵌入产业规划、招商引资、项目服务全过程;打造形成“技术+产品+商品”深度黏合的科技创新孵化平台,升级打造青年人才驿站等社交平台,开发一批集研发、办公、服务于一体的优质低成本商务办公空间;针对急需人才,重点加大在实验室建设、科研经费、团队建设等方面政策支持。二是做强技术创新应用转化能力。构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产业体系,积极争取国家网络安全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落地;夯实以“一道九园”为重点的创新应用空间承载;打造创新应用服务生态,启动未来城市场景实验室工作计划,形成智能生产、智慧金融、智慧楼宇等特色应用场景示范。三是拓展经济持续发展新空间。优化土地供给及利用方式,探索新型产业用地、科研用地供给机制,动态调整产业用地出让指导价标准;建立存量土地台账管理机制,创新市场主体参与存量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模式,探索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机制;探索共建飞地园区,探索创新“总部+生产基地”“研发中心+生产基地”等合作模式,联动拓展区域外发展新空间。

提升高端要素运筹能级。一是提升总部经济带动引领能力。 “一企一策”引进新经济总部、区域性总部、结算型总部等;重点支持现有企业的分公司、办事处等向独立法人机构转型,支持企业单一功能总部向复合功能的总部转变,支持在区域内具有先发优势的本土企业向外拓展分支机构;建设一批超甲、甲级、专业特色楼宇,构建总部企业综合服务平台。二是提升优质资本集聚配置运筹能力。引进一批国内外优质财富管理类金融机构,积极引进私人银行等各类高端财富管理新产品、新模式;重点发展以零售业务为主的消费金融新业态,发布多维度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建设机会清单;大力引进和支持总部型外资金融机构落户发展,支持外资金融机构在跨境金融产品及服务方面加快创新。三是推动涉外资源优势高效转化。积极引入更多涉外资源,建设对外交流中心,规划建设领事活动公馆、国际会议中心,建设国际友城数据库;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经贸往来,打造跨境电商虚拟产业园,探索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组建国际商圈联盟;打造一批开放合作示范项目,支持有实力的企业依托航空货运网络、西部陆海新通道和国际班列构建全球供应链网络,发展全球营运业务。

强化高端要素功能支撑。一是提升城市品质。以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为统领,推动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创新生态环境导向型城市开发模式;加强国际化社区建设,持续提升国际化社区水平,打造“外籍人士社区服务中心”,提升教育医疗服务国际化水平,增强国际教育、涉外医疗等优质资源供给。二是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推进区域创新协同转化机制,加强与成都科学城在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积极探索,健全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机制;积极探索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市场化定价、交易机制;探索构建飞地及共建园区的协调机制。三是优化营商环境。简化外商投资程序,健全外商投资促进、保护和服务体系;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探索推进“全程网办”“一事一次办”事项;开展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推动审批服务端口前移,开展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审判“三合一”改革。

 (作者单位:成都市锦江区委党校)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