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看伟人毛泽东如何读书——读《读书有法:毛泽东的读书故事》

李 仲

伟人毛泽东有怎样的读书理念?一生阅读过哪方面的书籍?有哪些读书方法?在《读书有法:毛泽东的读书故事》一书中,作者陈晋主要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剖析。

众所周知,毛泽东一生与书相伴,读书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也就有了许多读书学习的生动故事。这些故事,留存在各类文献资料里,留存在他阅读的书籍里,留存在他的讲话、漫谈里,留存在许多人的脑海里。陈晋通过深入发掘,精心选择,梳理脉络,用这些鲜活的故事贯穿始终,从而有了触动人心的着力点,使该书具有了文学感染力。从这些故事中,我们能够看到毛泽东一贯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就是毛泽东最为重要的读书理念,且贯穿了他一生的读书实践。

通过分析大量翔实的资料,陈晋将该书分为“熟读‘诸子百家’”“史书手不释卷”“爱读诗词文赋”“巧读古典小说”四个部分,基本涵盖了毛泽东阅读书籍的种类,其中“熟读‘诸子百家’”也包括了近代以来的一些中外经典和马列著作。要解决中国的问题,不了解中国历史,不了解中国文化,必定寸步难行。从书中四部分的名称可以看出,毛泽东阅读了大量的中华传统文化典籍著述,为毛泽东的领导智慧和实践理论创新,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毛泽东日理万机,能有这么宽泛的阅读面,除了像木匠“钉钉子”那样“挤”时间,还有一套适合自己的高效读书方法。

经典的和重要的书反复读。在延安,毛泽东对曾志说到自己读《共产党宣言》的情况:“我看了不下一百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有时只阅读一两段,有时全篇都读,每阅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我写《新民主主义论》时,《共产党宣言》就翻阅过多少次。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在于应用,要应用就要经常读,重点读,读些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随着知识的积累,阅历的增加,所处环境的变化,面临任务的不同,在不同时间段读同一本书,理解和发现都会有所不同。即使同一时间段内反复读,也会因为对整本书的熟稔,有更加深入的理解甚至是顿悟。其实,这就是对古人所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温故知新”的践行。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毛泽东读过的书中,布满了大量的批注,体现了读书过程中的“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读《唐诗别裁集》中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他注意到编者的注解“造化亦无知之何”,他在这话下面画了着重线,批注“此中解释是错误的”。目前,已有《毛泽东哲学批注集》《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等多部收录毛泽东读书批注的书籍出版。可见毛泽东每次读书,不是照单全收,是怀着调查研究之心,通过动笔墨的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其中自会有诸多创造性的发挥。

围绕主题多方面阅读。一是从主题的不同侧面或是对立面进行阅读。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多次讲,不读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书,就不能真正读懂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他还围绕阅读内容与人开展讨论,寻求不同观点的碰撞,亦是出于同样目的。二是阅读能够补充或者延展主题的书籍。年轻的时候,毛泽东就养成了联系地理方志来读史、联系地图来读书读报的习惯。这种阅读方法,无疑对全面理解、深入理解书中内容很有帮助,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的。

跳出书本阅读。毛泽东反对死读书,生搬硬套,为此他说过:“有用的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具体环境与具体策略,用点苦功。”他曾反复阅读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抓住其中科学的、对我国有用的理论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出现的一些混乱认识。“实事求是”“任人唯贤”“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等古语,也都通过他的发掘,跳出古籍,成为具有很强感染力和说服力的鲜活词汇。

1943年10月,朱德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发言说,毛泽东读的书也不比别人少,但他读得通,能使理论与实际合一。虽然伟人的敏锐和远见我等难以企及,但伟人的读书理念和读书方法无疑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体悟。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3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