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持续增强新质战斗力的有效路径

李 兵 赵 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要以加快新质战斗力供给为牵引,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大胆创新探索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和运用模式,充分解放和发展新质战斗力”。增强新质战斗力是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这就要从四个维度进行有效提升:高度融合的作战体系,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多维领域的延深拓展,锻造大批的新型军事人才。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加快提升新质战斗力既是建设一流军队的紧迫课题,也是打赢未来战争的时代要求。

优化结构——高度融合的作战体系

在整体结构上,新质战斗力是在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提高综合感知的能力,实施精准防控,有效精确打击,进行全方位防护,切实做到保障,使这五个系统充分融合而形成的作战体系。这种战斗力是以信息为轴心,以提高信息能力为导向,把信息系统作为有效的战斗工具,掌握信息作用的基本原理,把信息元素与战斗力的各个方面充分地融合,建构一种信息化复合新型战斗力体系。拓宽认知疆界,培育信息化作战理念,树立战略全局观、系统整合观及底线思维意识。在武器装备层面,强调单个组件的信息技术升级及整体系统的集成优化,特别关注信息处理技巧与策略的融合,以期增强信息的交互效能;在编制体系设计上,优化信息的敏捷采集、即时解析与流通共享机制,推进部队建构的系统化、模块化与标准化进程,提升运行效率;在作战理论创新方面,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的优越性,改革作战模式、指挥系统与后勤保障策略;在战斗力塑造环节,坚持以信息为核心原则,深度发掘信息潜力,实现战斗力的显著提升。

铸盾砺剑——现代化的武器装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恩格斯认为,暴力不是单纯的意志行为,工具是促使意志行为实现的现实前提,其中工具较完善的一方将更容易战胜工具较不完善的另一方。武器装备是军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军事发展的最直接推动力量,是军事建设最活跃因素,是军事准备的重要基础,是国际战略博弈的重要砝码。新型武器是集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于一体的军事装备。新兴技术领域如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突破性发展,使新型武器颠覆性变革,驱使战斗力内涵的巨大嬗变。当今世界发生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智能无人系统加速应用于军事领域,新质战斗力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颠覆性,一些新的战争武器对老装备形成了降维打击的态势,成为战争形态演进“第一推动力”。新领域武器的开发是形成新质战斗力的必然趋势,也是为未来军事发展抢占先机。

全域耦合——多维领域的深度拓展

各种新技术的突破使作战可以在物理域、心理域和认知域同时展开,太空、深海、网络和认知等都是新质战斗力的拓展维域。恩格斯指出,人类以什么样的方式生产,就以什么样的方式作战。当前新质战斗力的生成模式发生深刻改变,加速向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发展样态转变,具有极强的时代性、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等价值属性,蕴含着新质战斗力突破发展的巨大潜能。列宁说过,不理解时代,就不能理解战争。当前,世界军事强国纷纷在人工智能、生物交叉、网络空间等领域融合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使其成为新原理、新机理、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动力源。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军事革命正处于“挑战期”和“质变期”。一大批前沿领域交叉融合发展而形成的科技成果在军事领域的转化运用,为更好赋能决策链、指挥链和战斗力生成链奠定坚实基础。

作战灵魂——锻造大批新型军事人才

恩格斯从意大利战争中总结出“人们重新开始认识到赢得战斗胜利的是人而不是枪”,战斗的核心在人,武器装备虽是打赢战争的物质基础,但人仍然是决定因素,作战人员即使使用再先进的装备,没有过硬的军事素质,没有坚定的主观意志力,没有内化于心的战略战术,也是不可能形成绝对优势,更不可能生成新质战斗力的。未来智能化战争的军事较量主要表现为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之间的较量,归根结底是新型军事人才的比拼。江泽民曾经指出:“科技练兵是提高我军打赢高技术战争能力的根本途径,在军队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要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战略思维的高素质军事人才。精准对接未来战场需求,用好“科技+”“网络+”“智库+”力量资源,推动“指挥员”“战斗员”与“科学家”“工程师”融合发展,锻造专业化、智能化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群体。加强实战实训淬炼,在重大军事斗争、重大演训活动、重大科研任务中摔打磨炼官兵,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战法训法创新研究、新兴领域开发运用中锻造专业素养和过硬素质。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活力潜力。

(作者分别系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3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