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宣讲是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内容,基层理论宣讲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百姓家“落地生根”的关键路径。革命先驱李大钊,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时,不把马克思主义当成绝对信条。他号召广大知识分子走进工厂和农村,与工人和农民“打成一片”,了解工人与农民的具体情况。他倡导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的原则,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先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科学传播。一百多年过去了,作为一名基层党校的宣讲员,理应学习李大钊同志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方法,坚持“讲给谁、讲什么、怎么讲”的问题导向,做好宣讲前的三个前置工作。
前置工作一:先于宣讲做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作为我们党的传家宝,在很多工作场景中它都适用。调研聚焦两个“摸清”,一是摸清宣讲地的基本情况,实现因地制宜。党校教师会根据安排去到机关、村(社区)、企业等领域开展宣讲工作,那么要想取得好的宣讲效果就必须与本地本单位的实际紧密结合。如果到了机关就先了解其主责主业,到了农村就先了解其产业发展,到了街道就先了解其基层治理,到了企业就先了解其生产经营,关心“他”心之所系,才能引“他”之兴趣。要把握到宣讲地的痛点、难点问题,找到这些问题与宣讲内容的对接口,不脱离本地实际,不“甩开”宣讲内容,不照办其他“样板”,实事求是地做足准备,力求让听众信服。二是摸清宣讲对象的实际情况,实现因材施教。搞清楚“听众是谁”,就要提前了解听众的职业、年龄结构、知识素养、心理需求等情况,结合他们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才能在实际宣讲过程中做到“对症下药”。如果听众是老党员,那就多准备一些宣讲内容涉及的历史背景、过往“故事”,产生共鸣;如果是年轻干部,那就多准备一些市场前沿信息,引起兴趣;如果是妇女同胞,就要彰显巾帼不让须眉的情怀,拔高站位;如果是农村党员群众,那就要提及乡村振兴、支农惠农政策,突出务实。通过掌握宣讲地和受众对象的基本情况,提前对宣讲内容进行调整和侧重准备,提升宣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前置工作二:先于宣讲做需求对接。宣讲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的重要方式,要做好基层宣讲就要正面回应宣讲对象的关切问题。目前党校开展分众化宣讲多,实施“点单式”宣讲,那么怎么迎合听众的“口味”,让“点菜”实现真正的价值也是一项技术活。切实对接宣讲对象的需求就是要什么给什么,按需供应。把调研作为宣讲的前置环节,就是要提前“解剖麻雀”,早一步找到基层干部群众的关切点,以“靶向定位”的方式精准打通理论供需“堵点”和方法供需的“难点”。在内容上,如基层干部关注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那就要结合当地发展实际,寻求帮助联合“办席”,提前量身定制宣讲课;如农民群众关心土地流转、村集体经济、农村医疗保险等问题,那就要结合相关政策法规,提前储备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在技巧上,如老百姓习惯了生产生活一线,那就把宣讲场所提前布置在田间地头、屋场院坝,把宣讲时间安排在农闲、收工后。如果想拉近与听众的距离,那就先学两句“地道话”,巧妙运用“乡音”“土话”,用通俗易懂的言语、声情并茂的方式把理论课讲活。值得注意的是,对接宣讲对象的需求并不是毫无底线的迎合,而是要有尺度。不能为了引起基层干部群众的兴趣,而准备一些不合时宜的“故事”,更不能打没有准备的仗,到了宣讲现场随意拎一些“条条框框”来“侃侃而谈”。总之,对接宣讲对象的需求,要有“力”有“道”,还要有理有度。
前置工作三:先于宣讲做方法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深入人心,就需要提前思考让百姓坐得下、听得进、搞得懂、记得住的宣讲方法。一是善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所谓“以小见大”就是用小角度、小切口、小观点把大理论、大内涵、大境界“化小”,用百姓语言来解释理论语言,把“高大上”的顶层设计转换成听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使理论政策与听众同频共振。如选用某个为民解忧的小角度,某个政策措施福利的小切口。二是善用“以事明理”的方法。所谓“以事明理”就是用小故事、小案例把理论“讲活”,用生动鲜活的身边故事、实际案例阐明大道理,以达到析事明理的效果。如柴米油盐、冷暖安危就是百姓的小故事,英模人物、驻村干部、烈士亲友是基层党员干部的真案例。三是善用“以情化人”的方法。所谓“以情化人”就是以情感人,用真情实意感化听众。它不仅是一种渲染的手段,更多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感染力。“内”是内在的信仰、信念和信心,“外”是这种信仰、信念和信心流露出来的无法掩饰的感染力、吸引力。这是基层党校教师的内功,修炼内功不是一日之事,常学常思常修才是最高深的秘籍。
(作者单位:夹江县委党校)

